BBA为何都选择Momenta而非选择华为智驾?

2025年每10辆开启城市NOA功能的智能车,就有6辆搭载同一家中国公司的技术——Momenta。当奥迪押注华为、奔驰宝马争相牵手Momenta,德系豪华三强BBA的智能驾驶路线彻底分道扬镳 。

BBA为何都选择Momenta而非选择华为智驾?-有驾

宝马的选择:安全牌背后的“零风险”逻辑

BBA为何都选择Momenta而非选择华为智驾?-有驾

宝马集团董事高乐那句“我们永远不会把未经验证的技术装到车上,让消费者去做实验”,直接封死了激进技术路线的可能性 。对他们来说,智驾不是炫技大赛,而是安全刚需。Momenta的底气在于60.1%的城市NOA市场占有率——这个数字意味着每千公里接管率仅0.1次,相当于普通人类司机水平的稳定性 。

BBA为何都选择Momenta而非选择华为智驾?-有驾

更关键的是,Momenta的方案已在广汽丰田、东风日产的百万辆级车型上跑了三年。暴雨天传感器误判、隧道定位漂移这些坑,早被合资车企的实战数据填平了 。反观华为,尽管问界M9的自动泊车成功率高达99%,但德系工程师更在意的是:尚未有豪华品牌在严苛的德系安全标准下跑通华为全栈系统 。

BBA为何都选择Momenta而非选择华为智驾?-有驾

奥迪的豪赌:华为全家桶的代价

BBA为何都选择Momenta而非选择华为智驾?-有驾

一汽奥迪Q6L e-tron堆满华为乾崑智驾的硬件——双激光雷达、800V快充、无图城市领航,代价是整车售价冲上40万+ 。华为方案的单颗激光雷达成本就达5000元,而Momenta用纯视觉方案把城区NOA的硬件成本砍到4000元档,让宝马新世代iX3能卡住25万-35万的价格锚点 。

BBA为何都选择Momenta而非选择华为智驾?-有驾

这不仅是钱的问题。当奥迪把智驾座舱全部交给华为,相当于交出了技术定义权。华为的封闭生态从芯片到算法深度耦合,车企想调整底盘响应逻辑?抱歉,接口不开放 。某宝马项目成员说得更直白:“我们要的是开起来像宝马的车,不是千篇一律的科技感。”

BBA为何都选择Momenta而非选择华为智驾?-有驾

奔驰的示范效应:给宝马铺了台阶

BBA为何都选择Momenta而非选择华为智驾?-有驾

2024年奔驰宣布投资Momenta 7500万美元时,业内还在观望。但今年四季度,奔驰纯电CLA将率先搭载Momenta系统上市,比宝马新世代车型早半年——这等于给宝马免费做了风险测试 。

BBA为何都选择Momenta而非选择华为智驾?-有驾

更精妙的是利益绑定。Momenta早被丰田、通用、奔驰等车企战略投资,形成利益共同体。相比之下,华为坚持“不参股”原则,赛力斯连车标尺寸调整都要报批的案例,让重视控制权的德企如鲠在喉 。

数据主权的暗战:谁在掌控方向盘?

Momenta的开放架构允许车企保留核心数据。奔驰工程师能根据德国城乡路况调整感知模型参数;丰田甚至把专业驾驶员的操作数据灌入系统,让智驾行为贴合“安心安全”的品牌基因 。这种“主厨隐身幕后,菜品打着餐厅招牌”的模式,完美避开“技术外包即丧失灵魂”的焦虑 。

而华为的强势,从用户认知就开始了。问界车主夸“华为智驾真稳”时,谁还记得车是赛力斯造的?品牌光环反成负担,这对把“终极驾驶机器”刻进DNA的宝马来说,简直致命 。

分裂的终局:驾控基因VS科技豪华

当宝马用Momenta算法配合自研的“驾控超级大脑”,动态协调驱动、制动、转向参数时,奥迪正把华为乾崑系统当作对抗新势力的科技筹码 。

这场分化背后,是中国供应商从“技术搬运工”到“标准制定者”的跃迁。Momenta凭130款量产车型的工程化能力,把新车型适配周期从2年压缩到3个月;华为则用全栈自研筑起技术高墙,敢为极狐HI版落地L3级“脱手脱眼”功能 。

德系双雄的路线决裂,本质上是一道选择题:要效率还是要控制权?要稳妥验证还是要颠覆创新?当宝马把灵魂押在驾控基因,奥迪已all in科技豪华——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 。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