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3年,新能源车这场江湖已经看起来没什么新鲜劲了,但就在大家都觉得好戏快演到头的时候,北汽新能源突然刷出了一波存在感。
10月销量破3万台,环比、同比都是肉眼可见的暴涨,这个数字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一点都不低。
问题来了,这个数字背后到底是偶然的彩头,还是说真有点门道?
北汽新能源到底是不是踩到了时代的风口,或者说它的路子值得别人参考吗?
咱们不妨慢慢捋一捋。
首先得问一句:现在卖车,光靠价格战和堆配置就能稳赢吗?
以前大家还喜欢打各种“性价比”牌,谁便宜谁就能火一阵,但现在新能源车的竞争已经卷到没朋友,“价格战打到底”这件事看起来越来越像双刃剑。
你降价人家也降,最后体验没拉开差距,利润还被挤干净,干着干着大家都不好受。
那有没有什么更靠谱的“增长逻辑”呢?
北汽新能源这次的节奏,恰好给大家提了个醒。
全价位段布局,这是他们的王牌。
很多品牌死磕高端,结果销量上不去;有的品牌拼命走低端,结果利润稀薄,品牌形象也上不去。
北汽新能源偏不,直接把7万到40万的价格区间全给包了。
极狐主攻主流市场,享界切高端市场,双品牌形成互补。
这事说起来简单,但真做起来其实很难。
你主流市场要拼性价比,要卷配置、卷服务;高端市场讲究调性,还得有点逼格。
北汽新能源这回算是把两头都摸了个遍,而且都做出了点成绩。
极狐10月卖了两万多台,享界S9T上市25天就拿下2万台大定。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在不同用户圈层里都找到了自己的话语权。
再说新品节奏这件事。
新能源车行业变化极快,一年不出新车都属于落伍,北汽新能源这方面节奏感没掉队。
极狐T1、阿尔法T5、享界S9系列这些新车型,一个接一个上,还都带点新鲜玩法。
比如T1主打亲民价格,“电池烧一赔一”这种权益直接戳中用户痛点。
再比如阿尔法T5主打15万级SUV市场,配置给到位,价格也够亲民。
这种“新品不断、权益花样多”的打法,不仅拉新,还能唤回不少“快要忘了”的老用户。
新车节奏紧凑,用户始终感觉有盼头、品牌一直有活力,这对现在的车企来说,几乎属于必杀技。
那问题又来了,到底是产品好卖,还是服务跟得上?
很多新能源车主,买了车以后最怕什么?
怕售后没人管、怕找不到地方充电。
北汽新能源好歹是大厂出身,服务网络已经铺开到全国二百多座城市,售后门店五百多家。
这种规模的布局,换成一般新势力品牌,短期内根本做不到。
再加上他们还在和华为、开迈斯等头部玩家合作搞充电生态,提出“5公里饱和覆盖”,充电桩、充电站建得飞快,用户体验大为提升。
很多人买新能源车最大顾虑就是“充电难”,北汽新能源这一把给扫清了。
说到技术创新,老实说,现在没有点硬货根本混不下去。
北汽新能源一方面搞自己的AI大模型,什么元境AI,15项高频服务,调用量已经刷到8亿多次。
另一方面,和华为玩“技术联合舰队”,把“车企+华为科技全生态”这套东西搬到自家车型里,什么智能驾驶、智能座舱都要搞。
尤其是L4级阿尔法T5 Robotaxi量产,这已经不是PPT画饼,是真正量产上路。
这种技术上的突破,说白了就是给企业未来多了一条护城河。
毕竟以后车已经不是单纯的“代步工具”,谁能把智能、自动化搞得深入人心,谁就有机会留在最后一轮牌桌。
话说回来,为什么北汽新能源的路子值得琢磨?
一是它没走极端,不是全靠低价,也不是一味冲高端,而是“两条腿走路”,既要市场规模也要品牌溢价。
二是它不打无准备之仗,技术、服务、网络、生态样样紧跟。
三是他们还会和行业头部玩家合作,自己有的资源发挥到极致,自己没的就“借力打力”。
更关键的是,北汽新能源没有沉溺在“国企老本”,反而把自己当“创业公司”去拼。
这个思路,在当前国有企业里面其实挺难得的。
有人会问,这种打法能持续多久?
说白了,新能源车的春天真没那么容易。
现在行业洗牌加速,大浪淘沙留不下几家。
单靠某个月的销量高歌猛进,没法证明企业的内功已经扎实。
但北汽新能源这波增长,不靠一时的价格战,不是短期的营销刺激,而是“产品-技术-服务-生态”四大飞轮一起转,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路径。
只要他们能把这四个轮子一直推下去,按现在的节奏,未来三五年稳扎稳打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再深究一下,为什么“创业型新国企”这个词在北汽新能源身上能成立?
说到底,国企体量大、资源多,但最大短板往往是反应慢、机制僵。
北汽新能源反其道而行,频繁推新车、快速迭代产品、创新权益玩得转,渠道建设和服务体验又追着民营和外资品牌打,连技术合作都比不少新势力更开放、更主动。
这种“国企的资源+创业公司的活力”,说白了就是“财大气粗+灵活转身”,只要不出重大失误,优势比大多数新势力还要明显。
不过,也别光看销量就沾沾自喜。
新能源车不是一锤子买卖,用户体验、品牌口碑、技术升级都得持续跟上。
市场上不是没人吃过“新势力昙花一现”的亏,今天爆火明天掉队的多了去了。
对北汽新能源来说,真正的考验其实还在后面:第一,产品矩阵要持续焕新,别做成“老头乐”;第二,智能化不能只玩噱头,得让用户用得爽、用得安心;第三,售后服务、充电网络都要越做越细致,别让用户掉链子;第四,品牌调性不能只靠拉高端车型撑场面,还得在主流市场树立靠谱的“北汽印象”。
到底什么才算新能源车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呢?
靠单一爆款车型撑场面,风头过去了就完蛋,这不算;靠疯狂补贴砸市场,烧钱烧到自己都怕,也不算。
真正的可持续,应该是产品节奏稳、技术创新强、服务网络广、生态布局全,用户黏性高,品牌形象稳步向上。
北汽新能源现在这几步棋,基本上顺着这个逻辑走,短期见效,长期有基础。
再说说行业影响。
为什么说北汽新能源的这波操作对整个行业都有启发?
因为现在头部车企都在找出路:有的死磕高端,结果成本高、市场窄,久了难以为继;有的盲目扩张,结果渠道跟不上、服务掉队;有的拼命玩资本,不重视核心技术,最后被淘汰出局。
北汽新能源这条路,既借了国企的底气,又吸取了新势力的创新,形成了“多层次防线”和“增长飞轮”,这种打法值得同行们好好学一学。
说到底,新能源车行业谁都不是一夜暴富的赢家。
3万台的月销突破,更像是揭开新篇章的序幕。
销量不断上升、产品持续推新、技术扎实进步、服务生态完善,这些因素叠加起来,才能支撑企业长期发展。
北汽新能源的故事还远没到句号,未来路上会有更多挑战,但只要风头不变、路子对头,“创业型新国企”这条路就很有戏。
写到这儿,还是得留个问号:北汽新能源下一步能不能继续保持这种高质量增长?
能不能真正从“国企惯性”中彻底突围?
能不能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中持续保持领先?
这些问题的答案,还得交给未来的市场和用户去检验。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种既懂市场、又懂技术,还懂用户的打法,已经让北汽新能源有了和最强玩家掰手腕的底气。
新能源车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