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数据让我印象特别深,算是汽车行业里一个挺有争议的点:某些新势力车企上市两三年了,还能一边亏损几十亿,一边把车卖得风生水起。有一家特别典型的,2022年净亏损超过100亿,但销量还蹭蹭往上涨,全年交付超10万辆。这就让人疑惑了,亏得这么惨,钱都哪去了?靠什么支撑起这种“烧钱式增长”?是不是看起来红红火火,其实随时要崩盘?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先把数据理一理。一般大家盯着看的是亏损额,但其实亏损这个数字背后有很多“名堂”。比如那家亏了100多亿的企业,全年营收却超过300亿。毛利率也在5%左右,不算高,但起码没负数。再加上账上还有几百亿现金储备,短期内倒闭显然不现实。但问题是,它的净利润的确在暴跌,亏损还比去年多了40%以上。大部分钱去哪了?拆开看,主要被研发和销售费用吃掉了。研发投入一年80亿,销售费用差不多60亿,加起来正好盖过了它的毛利。也就是说,它并不是车卖得不挣钱,而是车企自己“花得厉害”。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花得厉害”,是行业里的普遍现象,还是它一家特立独行?其实新势力车企大多都有类似的问题。蔚来2022年亏损144亿,研发费用占了56亿,小鹏亏91亿,研发也花了50亿。这些数字看着吓人,但这还真是“新势力通病”。因为这是他们在抢时间。新车企和传统车企比,底子薄,不能靠几十年的品牌积累慢慢铺市场。他们只能靠快速迭代产品、扩大市场规模来站稳脚跟。所以研发上敢于“烧钱”,表面上亏得多,但其实是一种投资。就像烧钱培养肌肉,亏的每一块钱都在为未来争取更多可能性。
那传统车企呢?它们的财报就“好看”多了。比如某合资品牌,毛利率能高达20%,净利润也有好几个百分点。看起来稳得不行,但这背后其实有“老钱”的优势在。传统车企的研发开销往往摊在多年的车型平台里,短时间内不会有新势力那种爆发式的支出。而新势力因为是从头做起,每一分投入都得立刻花在刀刃上,增长看得见,但同时也被放大了风险。
再说外资大牌,比如特斯拉,这几年也有点走“新势力”的路线。虽然它比国内新势力更成熟了,但早期特斯拉亏得比现在的新势力还惨。而它之所以能从亏损走向盈利,关键就在于“规模爬坡”。它的研发和销售开支比起早期已经被大规模摊薄了,而中国新势力们才刚刚上坡路。所以看似亏损,其实是在重复特斯拉的老路。
接下来一个问题就更关键了:这些亏损,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从研发和销售的角度看,短期内这种烧钱是必要的。比如豹豹5,它的智能驾驶功能和舒适性配置虽然被吐槽不够,但实际上,这是车企在做取舍。它选择了以价格和越野性能为主打,暂时牺牲掉部分配置,让整车成本能更加可控。看似有些缺点,但这其实是一种“抓重点”的策略。要是它每样都追求极致,成本可能会更高,导致售价难以下探,销量也可能跟不上。
但有时候,花钱也的确会花得不太合理。比如某些车型在营销上的投入高到离谱,一台车光获客成本就上万元,这种就值得警惕。因为如果营销过度,最终没能转化为持续的销量增长,那就是纯粹的“亏本买卖”。不过,从新势力车企目前的动作来看,它们的“撒钱”多半还是有规划的。研发是为技术铺路,销售是为品牌打基础。这些动作看着激进,却未必是“冒失”。
那么,最后我们怎么判断这种现象到底是健康的,还是危险的?其实关键得看几件事:第一,它烧钱的效率高不高,能不能快速转化为销量和品牌影响力;第二,它的现金流撑不撑得住,如果短期内太依赖融资,那就危险了;第三,它的产品是否真正有竞争力,是不是能在规模化后迅速提升毛利率。如果这几条都能满足,那亏损只是暂时的,未来大概率会扭亏为盈。
所以,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新势力车企亏损百亿怎么看?确实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大部分亏损都是在为未来埋伏笔。它们的成长逻辑,决定了短期内不可能像传统车企那样“稳中求胜”。但只要方向没跑偏,大规模亏损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它们追赶老玩家的必经之路。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它们今年亏了多少,而是它们接下来怎么花钱,把这一步步走扎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