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有车的朋友来说,雨天开车总会多一份小心和紧张。
我们可能都遇到过类似的情景:行驶在湿漉漉的马路上,需要刹车时,总感觉车子不像晴天时那么听话,会往前多滑行一小段距离。
大多数人会把这归结为“路滑,正常现象”,但很少有人会深究,这“多滑行的一段”到底有多长,以及不同车辆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最近,一些专业的汽车媒体就做了非常直观的测试,结果可以说让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
在模拟大雨的湿滑路面上,用完全一样的车型进行紧急刹车,仅仅因为更换了不同的轮胎,最好的和最差的刹车距离竟然能相差出十几米,这差不多就是一辆公交车的长度。
这个发现告诉我们,雨天行车的安全,很大程度上就掌握在那四个与地面接触的“黑圈圈”里,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可能还远远不够。
那么,为什么一到下雨天,我们平时温顺可靠的汽车就好像换了个脾气,制动性能大打折扣呢?
这背后其实是两个非常直接的物理原因在起作用。
首先,是路面摩擦力的急剧下降。
在干燥的柏油路面上,轮胎与地面之间有着很强的“抓劲”,这个抓劲用物理学的词来说就是摩擦系数,数值大约在0.7左右,足以让车辆稳稳地停住。
可是一旦下雨,路面上会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这层水膜就像是润滑剂,将轮胎和粗糙的路面隔离开来。
此时,摩擦系数会骤降到0.3至0.4,差不多被削减了一半。
这就好比我们穿着防滑的运动鞋在干燥的水泥地上走很稳,但如果地面洒满了肥皂水,我们走路就得万分小心了。
根据交通部门的实际检测,当车速达到每小时100公里时,湿滑路面的刹车距离要比干燥路面长出至少两个车身位,而且车速越快,这个差距会变得越夸张。
如果说摩擦力下降还只是让刹车变得困难,那么“水滑效应”则可能让刹车完全失效。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些专业,但现象很好理解。
当路面积水比较深,比如说超过了3毫米,同时车速又比较快,比如超过了每小时80公里,轮胎在高速旋转下就来不及把前方的积水完全排开。
结果就是,水会在轮胎与路面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水膜,把整个轮胎从路面上“托”起来。
此刻,轮胎实际上是在水面上滑行,就像水上漂一样,与路面完全失去了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把刹车踩得多深,车辆的ABS防抱死系统工作得多努力,都没有任何用处,因为轮胎和地面之间已经没有力可以传递了。
车子只会像一艘失去动力的船,在水面上不受控制地向前滑行。
曾有一次MPV车型的实测,在积水路段紧急制动,车辆滑行了整整300米后,车速竟然还有每小时36公里,这种失控感是极其可怕的。
理论说完了,我们再来看看实际测试的结果,这样感受会更加真切。
在一个专业的封闭测试场地,工作人员用同一辆特斯拉Model 3,将胎压都设定在标准的2.9Bar,模拟了暴雨过后路面存在1毫米水膜的典型湿滑环境。
他们选取了三款市面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旗舰轮胎进行对比测试,分别是国际知名品牌固特异的F1 A6、以技术见长的普利司通EP850,以及我们国内近年来表现不俗的飞跃巅峰系列。
测试项目之一是从时速80公里制动到时速20公里。
结果显示,固特异F1 A6的制动距离是28.3米,普利司通EP850的表现也极为出色,距离在28.15米左右,而国产的飞跃巅峰则为30米。
如果再对比一些性能更差的轮胎,差距会更大。
比如,固特异的成绩比测试中垫底的轮胎短了4.6米。
这4.6米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起眼,但在紧急关头,这就是一辆家用小轿车的长度,是避免一次追尾事故的关键距离,是留给自己和家人宝贵的反应时间。
通过这个测试我们也能看到,不同品牌轮胎之间的性能差异确实存在。
普利司通轮胎据说采用了一种叫“脉冲沟槽”的特殊花纹设计,能让排水效率提升超过10%,相当于给轮胎装了一个强力排水泵。
而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飞跃,虽然在极限操控性能上与顶级国际品牌还存在一些差距,但它的性价比非常突出,其独特的“月牙形”刮水槽设计,对于应对城市里常见的积水路面已经绰绰有余,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国家轮胎工业的长足进步,早已不是过去只能生产低端产品的时代了。
那么,这些高性能轮胎究竟是靠什么技术实现如此优异的湿地性能的呢?
这主要归功于两方面:一是材料配方,二是花纹设计。
在高端轮胎的生产中,一种叫做“白炭黑”的材料,也就是超细的二氧化硅粉末,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轮胎研发工程师解释说,这种粉末被添加到橡胶中,可以极大地增强橡胶分子在湿滑表面的抓附能力。
这些精细的粉末就像无数个微小的吸盘,帮助轮胎在有水的情况下依然能“咬”住地面。
虽然这种先进材料会使轮胎的成本显著增加,但它换来的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安全保障。
另一方面,轮胎上那些看似普通的沟壑花纹,其实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流体动力学设计。
宽大的纵向主沟槽是排水的“主干道”,负责快速排走大量积水;而那些密布在胎块上的细小横向刀槽,则像刮刀一样,负责切开最后一层水膜,让橡胶与路面实现真正的接触。
例如,固特异F1 A6轮胎的破水刀槽数量就远超普通轮胎。
此外,轮胎胎肩部分的设计也很关键,开放式的胎肩能让水流顺畅地从两侧排出,避免积水堆积造成打滑。
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我们普通车主在更换轮胎时,就应该更加心中有数,避免掉入一些常见的误区。
首先是关于速度等级的选择。
轮胎侧面都会有一个字母,如S、T、H、V等,代表它能承受的最高速度。
很多人觉得自己的车平时开不快,选个S级(最高时速180公里)就足够了。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
速度等级不仅关乎最高时速,它更是一个轮胎综合性能的体现,包括了轮胎的结构强度、散热能力和高速稳定性。
通常,V级(最高时速240公里)及以上的轮胎,其使用的橡胶配方和内部结构都更加高级,即使在日常速度下行驶,它在紧急刹车和转向时能提供的支撑性和稳定性也远非低等级轮胎可比。
那位广州车主多花钱选择V级轮胎,最终在暴雨中惊险避免追尾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其次,要注意轮胎的规格,特别是扁平比。
比如同样是235毫米宽的轮胎,235/50 R20和235/65 R17的性能表现就截然不同。
前者“50”的扁平比更低,胎壁更短更硬,路感清晰,操控和制动响应快;后者“65”的扁平比更高,胎壁更软,乘坐舒适,但在极限状态下稳定性较差。
最后,不要盲目迷信耐磨指数。
耐磨指数(Treadwear)越高的轮胎,通常意味着它的橡胶配方越硬,虽然使用寿命长,但抓地力往往会相应减弱,尤其是在湿滑路面上。
曾有测试显示,一款耐磨指数高达500的轮胎,其湿地刹车距离比一款耐磨指数为340的米其林轮胎长了十几米。
在节省一点轮胎磨损的费用和关键时刻的十几米安全距离之间,如何选择,答案不言而喻。
归根结底,当汽车厂商大力宣传智能大屏、冰箱彩电等舒适性配置时,我们作为驾驶者,或许更应该把目光放回最基础也最核心的安全部件上。
因为汽车上所有的先进科技,最终都要通过这四个轮胎传递到地面才能生效。
在湿滑的路面上,一米的刹车距离之差,可能就是安全与危险的分界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