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带着比亚迪和荣耀合作,布局“开车用手机住家”全场景,打造技术、渠道、权益深度绑定的生态闭环,推动产业融合与用户体验升级

王传福带着比亚迪和荣耀合作,不是简单的手机连车机那么简单。我觉得,背后藏着一盘大棋,目标直指开车、用手机、住家全场景的深度融合。

去年2023年,荣耀手机已经试着做点文章,比如能当比亚迪的NFC车钥匙,甚至还能用手机远程开启车门什么的。那会儿我就琢磨:这显然不是单纯的手机硬件升级,而是一个信号,显示双方在布局智能互联上的野心。

王传福带着比亚迪和荣耀合作,布局“开车用手机住家”全场景,打造技术、渠道、权益深度绑定的生态闭环,推动产业融合与用户体验升级-有驾

这次合作升级,算是真正把牌亮出来了。技术层面,手机跟车机的导航、音乐播放可以无缝切换。以前手机用个蓝牙连接,操作繁琐,现在直接播到车上,省了不少事。AI助手嘛,能提前预判用户需求,比如我开车到某个地点,提前帮我预订餐馆或者推荐路线。更夸张的是,手机还能远程控车,比如我用手机调空调,调整座椅位置,甚至远程启动。甚至还可以联动我家里的智能设备,比如照明、安防。

渠道上,荣耀宣布,未来将在全国1.2万家门店开设比亚迪体验区。而比亚迪全国的4S店,超过5000家,也被借来试用荣耀设备,双向流量,互相拉新。你想象一下,一个普通消费者走进门店,看到荣耀手机、比亚迪车,一个展台展示车载快充、导航、智能语音控制。买手机,顺带试试车,感觉就像生活变得更串联。

王传福带着比亚迪和荣耀合作,布局“开车用手机住家”全场景,打造技术、渠道、权益深度绑定的生态闭环,推动产业融合与用户体验升级-有驾

权益上也是亮点。买车能享受荣耀的手机折扣,买手机还能获得购车福利。听着像惯例,但这里头的逻辑是:形成一个闭环,让用户体验更顺畅,粘性提高。其实我自己有个猜测(没啥数据支撑,就随便猜猜),比亚迪可能还会结合荣耀的手机推一些专属定制,比如车身专属配色或定制APP,这样就更有特色了。

说到比亚迪,很多人关心它的车机生态。从2022年开始,比亚迪自己和华为、百度合作,车机系统性能提升不少。搞定硬件还不够,用起来还得顺畅。荣耀的优势就在于,手机优化了用户的使用惯,而手机是用户离不开的东西。用手机搞联动,能省不少脑子和操作步骤,用户体验自然而然就提升了。至于对比同价位车型,比如一些合资品牌,他们的辅助系统、多屏互动其实都差点意思。比亚迪的车机生态虽然可以,但还是缺乏像荣耀手机那样的流畅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去年某次朋友在比亚迪4S店试车时,他说:车上的导航啥的还行,就是语音控制有点生硬。硬件基础虽在,但软件体验还差点火候。这次合作,可能也是借助荣耀的AI和软件技术,弥补这个短板吧。

王传福带着比亚迪和荣耀合作,布局“开车用手机住家”全场景,打造技术、渠道、权益深度绑定的生态闭环,推动产业融合与用户体验升级-有驾

回头说,渠道和权益部分还藏着点深意。荣耀将比亚迪体验区和店铺结合,促进荣耀手机在汽车用户心中的认知——这其实是双向的。以前,手机品牌更多靠广告拉用户,而现在通过汽车这个实体场景做流量滞留,用户粘度自然就高起来。比亚迪的用户会发现,原来用荣耀手机还能更好用汽车,顺便体验到各种智能互联的小功能。

但有时候我也觉得,事情不能全部都说得那么理想。就像前几天跟一位修理工聊天,他说:你说这个合作,挺吸引人的,但真走起来,得看各自生态能不能真正打通。这句话我也有点怀疑——毕竟,产业链上玩深度融合,哪有那么容易?供应链、研发团队、渠道整合……每一环都得同步推进。况且,我觉得,技术成熟度还得经过时间打磨,别一开始就吹得太满。

也有人会问:为什么华为、苹果都没有这么大动作?是不是比亚迪比他们更懂车载生态?我觉得,毕竟比亚迪在新能源车市场的布局够早,用户基础相对稳固,而荣耀作为手机巨头,不差钱、能操盘,更懂联动场景。这个合作的受益人其实不只是两家公司,更多是我们这些车主和手机用户。

王传福带着比亚迪和荣耀合作,布局“开车用手机住家”全场景,打造技术、渠道、权益深度绑定的生态闭环,推动产业融合与用户体验升级-有驾

讲到或许还有很多未知。将来会不会出现一款比亚迪荣耀联合版的专属手机?或者,车内的交互体验能不能像家里的智能音箱一样自然?我也不知道,也许未来不远了,我们会看到。

实际上,整件事最大的吸引点,可能就藏在每次开车时,手机突然蹦出来一句导航已切换到高速,或者突然帮我调好空调温度的时候。这些细节,才是真正打到生活底层的。

王传福带着比亚迪和荣耀合作,布局“开车用手机住家”全场景,打造技术、渠道、权益深度绑定的生态闭环,推动产业融合与用户体验升级-有驾

你觉得,像这种跨界合作,能持续多久?还是说,过个几年就会变成包装呢?我倒是期待,毕竟,生活总得有点科技感不是?或者,等到有一天,手机能让车自己跑,不用我操心,我是不是还能多睡会儿?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