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南京市民王先生花费 17 万元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因车企突然倒闭陷入无法上牌的困境,不得不驾驶 “裸车” 上路的遭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扩张背后的风险,也让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据王先生介绍,他于 2025 年 3 月在南京一家新能源汽车 4S 店购买了一辆某品牌电动 SUV,总价 17.2 万元。提车时,销售人员承诺一周内即可完成车辆上牌手续。然而,提车仅三天后,王先生就接到 4S 店通知,称车企总部因资金链断裂突然宣布破产,所有新车上牌业务被迫暂停。此时,王先生的新车仍处于未上牌状态,仅能凭借临时牌照行驶。
“临时牌照到期后,车辆就完全成了‘裸奔’状态。” 王先生无奈地表示,如今他的车已无法正常上路,停在小区停车场每天还要支付停车费。更让他焦虑的是,由于车企倒闭,购车时承诺的充电桩安装、售后保修等服务也全部成了泡影。“17 万不是小数目,现在车就像一堆废铁放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
与王先生有相同遭遇的还有南京、苏州等地的数十名车主。他们组建了维权微信群,统计发现仅南京地区就有超过 50 名车主面临同样的问题,涉及购车款总额超过 800 万元。车主们多次前往 4S 店和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维权,但 4S 店早已人去楼空,车企总部也已被法院查封。
记者调查发现,这家倒闭的新能源车企成立于 2021 年,曾宣称要打造 “中国版特斯拉”,并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布局 4S 店。然而,由于技术研发滞后、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企业自 2024 年起就陷入经营困境,最终在 2025 年 4 月突然宣布破产。目前,该企业的资产清算工作正在进行中,但车主们的上牌和维权问题仍未得到明确答复。
针对这一情况,南京市市场监管局表示,已接到多名车主投诉,正在积极协调处理。该局相关负责人建议车主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要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品牌和经销商,避免类似风险。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享有公平交易权和求偿权。在车企破产的情况下,车主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企业清算组优先偿还购车款或解决上牌问题。但由于破产清算程序复杂,车主们可能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获得赔偿。
目前,王先生等车主仍在等待相关部门的进一步处理结果,这起事件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消费背后的潜在风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