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V销量冠军的宝座,竟然被一个“新手”轻松拿下? 10月份的销量榜单一出,整个车圈都炸了锅,小米的第一款SUV车型YU7,上市首月就直接以33,662辆的成绩空降榜首。
在一片“电动化”的呼声里,燃油车不仅没退场,反而在销量前十中硬生生抢下五个席位。 这份榜单,打破了我们对SUV市场的所有想象。
小米YU7的“神话”开局
小米YU7的登场堪称“狂暴”。 开售1小时,大定突破28.9万辆;18小时后,锁单量直接冲上24万辆。 这种订单洪流,甚至让一些长期位居高位的品牌措手不及。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曾有友商高管在发布当晚,前一秒还在为订单增长欣喜,下一秒就被小米的数据惊到压力倍增。
这款车能迅速引爆市场,关键在于它精准的“以大打小”策略。 小米YU7以中大型SUV的尺寸和配置,却定在了中型SUV的价格区间,起售价25.35万元,比直接对标车型特斯拉Model Y还低了一万元。
它标配了激光雷达和800V快充平台,CLTC纯电续航达到835公里。 这些硬参数,让它在性价比上形成了强烈吸引力。
外观上,YU7延续了小米SU7的“直觉美学”,流线型车身搭配近50%的轮高比,视觉上带有豪华感。 市场调研显示,81%的订单用户因为外观设计直接下单,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消费者占比高达80%。
此外,小米构建的“人车家全生态”成为独特卖点,车辆与手机、智能家居的深度联动,吸引了大量小米存量用户。
自主品牌包揽前三,合资阵营集体承压
10月的榜单彻底变成了自主品牌的主场。 冠军小米YU7、亚军吉利博越L(32,942辆)、季军比亚迪海狮06(26,011辆)联手包揽前三甲。
吉利博越L凭借1.5T动力和实用的空间布局,稳居高位;海狮06则凭借新国标电池技术和时尚设计,在新能源赛道持续发力。
曾经强势的合资车型,在这一轮竞争中明显乏力。 丰田RAV4荣放虽然以23,213辆的成绩守住第四名,成为合资阵营中销量最高的燃油SUV,已难以冲击头部位置。
本田CR-V和丰田锋兰达分别以15,411辆和15,330辆的成绩排在第十五、十六位,均未进入前十。 大众探岳则以17,721辆排在第11位,途观L位列第九,销量为19,230辆。
一些昔日的销量霸主更是明显滑落。哈弗H6仅售出8,293辆,排名第42位;比亚迪宋PLUS和元PLUS也分别只有8,353辆和8,126辆,位列第41和43位。理想汽车多款车型销量遇冷,理想L7仅卖出4,347辆,排在第87名。
沉默的半数江山
尽管新能源话题度居高不下,但燃油车在10月销量前十中稳稳占据五席,展现出惊人的市场韧性。 除了RAV4荣放,吉利星越L以21,704辆排在第五,新面孔钛7以20,024辆升至第六,大众途观L和哈弗大狗分别以19,230辆和18,875辆位列第九、十名。
这些燃油车的成功,离不开精准的产品定位和扎实的性价比。 例如星越L,凭借越级轴距和强动力,在2025年1-8月累计销量已达18.1万辆,成为燃油SUV的累计销冠。
对比同价位的电动车型,这些燃油车在空间实用性、续航稳定性和价格透明度上仍具优势。 例如博越L,主打高性价比和低使用门槛,契合了大量务实家庭用户的需求。
有人欢喜有人愁
新能源阵营内部,10月份出现了剧烈分化。 除小米YU7和海狮06外,比亚迪元UP以19,813辆的成绩排在第七位。 问界M8和M7则分别以17,484辆和16,071辆位列第12、14名,表现稳健。
曾经的王牌车型特斯拉Model Y,10月销量同比出现明显下滑,仅以19,488辆排在第八位,跌出前六。
同样失意的还有理想汽车,其L系列车型销量均未破万,最高销量的L6也只有9,680辆,排名第35。
一些二线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更是难以打开局面。 例如广汽丰田铂智3X,成为合资阵营中少数能见度的电动车型,订单量始终未能破万。
滞销与退市倒计时
市场的另一面,是部分车型深陷滞销泥潭。 法系、美系等二线合资品牌的紧凑级SUV,销量已跌至冰点。
东风标致2008在2024年全年仅售出314辆,2025年1月只卖出1辆。 雪佛兰创酷即便优惠2.3万元,起售价下探至8.69万元,市场反应依旧冷淡。
这些车型的衰落,根源在于产品力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 标致2008坚持使用1.2T三缸发动机,尽管油耗较低,国内消费者对三缸机接受度普遍不高。
大众探影车长仅4.1米出头,空间局促,配置上缺少自动驻车、无钥匙进入等主流功能,性价比偏低。
自主品牌的全面升级与新能源车型的降维打击,加速了这些边缘车型的出清。 比亚迪元UP在9月的小型SUV市场中,其销量甚至超过了榜单第3至第30名车型的总和。
一场没有终局的竞争
10月的销量榜单仿佛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下汽车市场最真实的竞争态势: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变化的牌局。
当小米YU7以新人之姿夺冠,当燃油车在电动化浪潮中守住半壁江山,当曾经的热门车型悄然滑落,我们不禁要问,在技术、生态、价格、品牌的复杂博弈中,消费者最终究竟为何买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