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配市场发展的初期,各家企业尚能各自为政,市场格局相对清晰。然而,随着资本的介入,玩家们纷纷备足资金,展开激烈的竞争,整个行业变得拥挤不堪。无论是产品、价格还是市场,都上演着激烈的贴身肉搏战。如今,随着资本的撤退,连锁企业在盈利压力下,纷纷追求更高的网络规模和营收目标,这是否会进一步压缩30万汽配商的生存空间呢?
汽配上半场:各自为政,市场清晰
2015年,B2B领域成为汽车后市场的创投热点,尤其易损件赛道备受瞩目。这背后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09年车市的新车销售热潮。随着6年后的新车大量脱离4S店,独立后市场领域逐渐繁荣,维保连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上游供应链的效率和服务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从而推动了渠道端的整合。
在这一背景下,快准和三头六臂于2015年相继创立,标志着汽配加盟模式的崭新开始。快准凭借巨江50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依托巨江的庞大经销商网络,迅速搭建了线下汽配服务站,并提供了本地仓储和配件物流服务。他们聚焦于三四线城市,采用加盟模式进行扩张,实施“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而三头六臂则由多家零部件工厂联合创立,定位为汽车易损件的综合服务平台。他们拥有超过80%的配件自主生产能力,通过工厂-仓库-线下门店的垂直链条,将配件直接配送至维修终端。线下门店同样采用加盟模式,主战场分布在华南、西南等地,被投资人誉为汽配行业中的“名创优品”。
在此之前,康众已在易损件赛道上名声显赫。作为直营汽配连锁的佼佼者,他们在2014年完成了A轮融资,到2015年直营门店已突破170多家。可以说,康众在资本市场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快准、三头六臂等汽配连锁的诞生。
这一时期,中国汽配赛道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尽管业内对于汽配连锁是直营还是加盟存在争议,但这并未影响到三家汽配企业的发展步伐。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各自为政,却共同铸就了中国汽配行业的繁荣与辉煌。
汽配中场:资本助力,版图再扩
2018年,汽配供应链赛道迎来了融资的繁荣期。康众在获得阿里16亿元的融资后,成功升级为“新康众”,并启动了大规模的并购活动,使其直营门店数量迅速扩充至600多家。同时,公司还推出了“千城千店”项目,进一步拓展了市场版图。此外,康众也在积极扩展业务品类,整合了油品轮胎等业务,并着手打造全车件项目。
快准在这一年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共完成了两轮融资,包括7000万元的A轮和3000万元的A+轮。这些资金被用于加强中心仓和省仓的建设,升级IT系统,并推动全车件、修理厂SaaS等新业务进入试点阶段。
三头六臂也获得了超过3000万元的A轮投资,资金主要用于强化质量控制体系、技术标准化以及数据智能化方面的建设。
进入2019年,三家企业均得到了资本的进一步加持,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新康众融资进展
康众在2019年一季度便完成了D+轮8亿美元的融资,助力其迅速扩张。随后,公司便开设了180多家新门店,使得门店总数即将突破800家大关。此外,康众还积极推动“修配融合”战略,借助天猫车站的力量,致力于构建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
△快准融资新动态
快准近期成功完成了6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其0战略的正式启动。根据新战略,快准将致力于进一步加速渠道规模的扩大,同时优化智慧门店、产品结构、供应链体系以及总部BI系统。此外,公司还将深化与维修连锁企业的合作关系,以实现更广泛的业务协同与发展。
△三头六臂融资进展
三头六臂在近期获得了两轮共计超过4亿元的融资,从而踏上了资本运作的快车道。凭借这些资金支持,其线下服务网络迅速扩展至1600家,同时,还进行了省仓扩容、150家直营旗舰店的设立,以及轮胎底盘等新产品的引入。在资本的推动下,这三家汽配平台均已成功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尽管它们的商业模式并无显著的创新或先进性,主要依赖于资本的扩张策略,但这一策略显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从当前三家企业的规模来看(新康众拥有900+门店,快准车服同样拥有900+门店,而三头六臂则达到了1600+),它们在整个汽配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仍然较小,远不足以对整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汽配行业也尚未出现具有显著优势的寡头企业。尽管如此,随着汽配赛道整合进程的加速,这一市场正逐渐进入乱战阶段。面对充足的资金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三家企业积极开疆拓土,提出了更高的开店目标,显然,它们都不愿在竞争中落居次席。
汽配行业的新篇章:资本撤退背景下的市场争夺战
随着2020年资本在汽配赛道上的“隐身”,以及“黑天鹅”事件的突然冲击,三家汽配企业的扩张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然而,这并未阻止它们对市场空白区的争夺。在资本撤退的大背景下,汽配行业迎来了新的竞争格局。
对比三家企业在2020年至2023年的网络数据增长,我们可以发现,新康众、快准和三头六臂分别实现了200+、600+和1100+的强劲增长。然而,与2018至2019年高速发展期的数据相比,它们的增速已明显放缓。
在资本撤退的大背景下,后市场进入了存量时代,增长变得愈发困难。这迫使三家汽配企业不得不调整策略,从单纯追求扩张转向更加注重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的健康度。同时,它们也坚定了服务修理厂的初心,寻求产业链核心伙伴的协同作战。
在增长策略上,三家企业相互学习,一方面夯实自己的固有优势,另一方面则试图填补对手的市场空白。新康众通过开放加盟和推出好快全加盟连锁等方式,积极争抢下沉市场,并已成功开设300多家门店。此外,新康众还联合上游品牌商推出了金铁橡、修工坊和CC养车轻连锁等项目,以提高修与配的协同效率。同时,其前置仓网络也进行了优化和改造,更加注重即时配送与交付能力。
快准则确定了“一主三副”的战略布局,以易损件为核心,同时探索全车件、新能源和海外市场。其中,全车件业务已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目标是在2026年达到30-50亿的规模。而对于海外市场,快准已在俄罗斯、柬埔寨、马岛、越南等7个国家推进“国家合伙人”战略。
三头六臂则在近两年内致力于打造数字化“督导体系”并调整优化直营业务。与快准不同,三头六臂选择聚焦国内市场并进一步下沉,力求覆盖更多北方县城。
综上所述,三家企业在汽配行业的下半场中呈现出趋同的打法:加速扩充网络、加速下沉以获取更多上游支持、增加品类如轮胎底盘件并提高自主品牌的渠道占比。这种市场趋势也引发了行业人士的感慨:“汽配巨头们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
会挤压30万汽配商的生存空间吗?
自汽配平台崭露头角以来,便与汽配城内的经销商形成了微妙的对立关系。在资本不断注入的汽配市场中,关于汽配平台是否会取代汽配城的讨论愈演愈烈。然而,时至今日,汽配平台尚未能完全撼动汽配城的地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汽配平台对汽配城的冲击力有所减弱。事实上,尽管汽配城的衰败始于内部,但汽配平台无疑在加速其瓦解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汽配行业在资本的推动下仍未诞生上市公司,且仍处于诸侯割据的时代,但汽配平台已开始频繁调整策略,力求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双重增长。
更为重要的是,以新康众、快准和三头六臂为代表的头部汽配连锁企业,正积极与上游品牌商建立战略联系,构建从工厂到渠道再到修理厂的全产业链协同体系,从而不断提升竞争层次。然而,这种变革背后是对盈利性的迫切追求,也反映了汽配经销商日益严峻的生存状况。
在2024年这个汽车后市场复苏的主基调下,终端汽服店的生意依然步履维艰。消费市场的变化和新能源车型的崛起,使得不备货、要账期成为常态,这无疑加大了经销商的库存压力。同时,工厂压任务、甩货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此外,电商平台的持续渗透、同行间的低价竞争以及合规经营的高成本等众多因素,都在不断侵蚀着30万汽配商的生存空间。进入汽配行业的新下半场,轻松赚钱的时代已然结束,唯有全力以赴才能勉强维持现状。因此,汽配平台必须不断进化、调整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而对于30万汽配商来说,他们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汽配交易模式上,而应深耕交付与交互环节以寻求新的增长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