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几年窜红的新能源车,那叫一个赛博朋克风,各种花里胡哨的设计恨不得招呼到你脸上。
这隐藏式车门把手,绝对是门面担当。
车身线条溜得跟泥鳅似的,乍一看,嚯,星际飞船!
可这玩意儿,它真的齁实用吗?
这不,工信部终于坐不住了,要捯饬捯饬这事儿,准备出个强制性国标,专门给这把手立规矩。
想想也是,谁还没个初体验?
打个顺风车,站在车门外左顾右盼,愣是摸不着门道,最后还得司机师傅远程操控,简直大型社死现场。
尤其是东北那旮旯的,寒冬腊月,把手直接给你冻成冰坨子,想开?
没门儿!
这还算小打小闹,万一真赶上个突发状况,断电了,门成了摆设,那可就不是丢人事儿了,那是玩命!
这隐藏式车门把手,简直是汽车界的“华容道”。
以前的把手,一拽就开,简单粗暴得像东北大汉。
现在呢?
半藏半露、外抛内缩、按压弹跳……花样多到能开个把手博览会。
汽车之家的数据库显示,光是装了这玩意儿的车型,就有一千五百多款,其中新能源车占了绝大多数。
可车企们是中了什么邪,非得跟这把手死磕?
说白了,最初是为了抠那么一丢丢风阻系数,想让续航再多跑几步。
奔驰老大哥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玩过这手。
可问题是,真能省多少电?
有论文指出,也就降个0.12%左右的空气阻力。
长城汽车的魏建军直接撂下一句话,这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更大的噱头还是“未来感”。
特斯拉Model S当年横空出世,那自动弹出的把手,直接把一众凡夫俗子给震住了。
国内车企一看,这还得了,必须抄作业啊!
蔚来、小鹏、理想,都把门把手玩出了新高度。
仿佛没个隐藏式把手,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显得忒土。
可这“赛博朋克”是有了,便利性呢?
安全性呢?
《2024年新能源汽车用户用车焦虑洞察报告》赤裸裸地揭示,消费者对隐藏式把手隐患的担忧,那可是高居榜首。
故障率高企,事故应急能力捉襟见肘,这些都是血淋淋的现实问题。
再掰扯掰扯成本,这隐藏式把手可不是什么善茬。
朱绍鹏博士透露,这玩意儿的身价是传统把手的两到四倍。
结构繁琐,故障率飙升,维护保养也让人头大。
这么看下来,这隐藏式车门把手,简直是“赔本赚吆喝”。
为了那点虚头巴脑的风阻,为了那点“不明觉厉”的科技感,牺牲了安全和便捷,这笔账,划算吗?
好在,有些车企已经醒过味儿来了。
比亚迪海豹06,直接返璞归真,用回了半隐藏式机械把手。
小米SU7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案。
小鹏汽车的何小鹏也表态,要做让人用着踏实的把手。
极氪007GT,即使用了隐藏式设计,一旦侦测到碰撞,也会立马弹出,就算断电也能从外面打开。
这算是一种进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当然,影响事故救援的因素,远不止把手这一个环节。
最关键的,还是碰撞后车门能不能自动解锁。
朱绍鹏也强调,有些车型在设计上考虑不周,一旦发生撞击,电源就会被强制切断,又没有备用电源做后盾,那可就真的抓瞎了。
车门打不开,可能是电力系统瘫痪,可能是车身结构变形,也可能是软件逻辑犯浑。
总而言之,想要确保安全,必须全盘考虑,滴水不漏才行。
工信部这次出手,祭出强制标准,目的就是为了划定一个行业底线,防止车企为了博眼球或者省银子,而拿消费者的安全开玩笑。
期望这次的新规,能从冗余安全、环境适应和人机交互等多个维度入手,真正提升整个汽车行业的安全水平。
说到底,科技是为人服务的,不是用来耍把戏的。
车门把手这事儿,还是得回归到“皮实耐用”和“安全可靠”这两个基本盘上来。
别让一个小小的把手,成了人命关天的拦路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