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未退场油电并行是主旋律

燃油车市场的“回潮”,是最近汽车行业里最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但如果你仔细看,有一个数据特别扎眼: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47.6%的背景下,仍有69.3%的购车者将燃油车作为首选。69.3%!这是什么概念?几乎可以说,在一片电动化狂奔的热潮里,燃油车居然还牢牢抓着用户的心。有人看了数据,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不正常吗?新能源都快占半壁江山了,还能有这么多人选燃油车?”但慢慢拆开来看,事情没有表面这么简单。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捋一下燃油车的销量和市场表现。这些年,新能源汽车的增长确实很猛——5月全国高速服务区充电量同比增了28%,新能源车年销量过了1200万辆,几乎撑起了车市的一半天。但燃油车呢?依然有一部分市场“稳如磐石”。比如西北地区,燃油车保有量占比还是高达68%。再看三四线城市,混动车型销量连续18个月增速超过纯电车型20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燃油车并不是真的在被边缘化,而是它在某些场景和区域里,还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再往下看看营收和技术投入。这几年,头部车企可没闲着。你以为燃油车技术停滞了?长城汽车在上海车展直接甩了个“4.0T V8发动机”,热效率、动力表现全面提升。吉利的雷神动力搞了混动专用发动机技术储备,长安超高压直喷技术已经量产。这些技术,别说是“没用”,在一些场景里甚至是新能源车比不了的。比如极寒环境下,燃油车的续航保持率还能达到85%,而纯电动车掉到55%。川藏线那种极端路况,燃油车故障率只有新能源车的三分之一。你说,这些研发到底是浪费钱还是看准了市场需求?

说到钱,就不得不聊聊毛利、利润这些数字了。燃油车的毛利确实看上去不算太高,尤其是在应付国六b排放标准、研发新动力架构的时候,这些成本压得企业有点喘不过气。但你再看,新能源车的账面利润就好看了吗?未必。很多新能源车企其实也是战略性亏损,拼命砸钱研发三电技术、智能底盘,为的就是跑在技术前头。燃油车这些年的“发力内燃机”,某种程度上也是同样的逻辑——技术升级得跟上,不然就更没活路了。

对比下同行,燃油车企其实并不孤单。无论是传统车企、新势力,还是外资品牌,谁都在搞“技术双轨”。长城的柠檬平台可以同时支持燃油、混动、纯电三种驱动形式;大众的MQB evo平台也是油电通吃。大家都在走“油电并行”,并不是只有燃油车企在“瞎折腾”。甚至连奥迪这种豪华品牌,都在燃油系统和电动平台上两头下功夫。燃油车的数字看着吓人,但拆开来,你会发现它并不是单独的异类,而是整个汽车行业普遍的现状。

燃油车未退场油电并行是主旋律-有驾

所以问题回到一个核心:车企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这个还得具体看。比如长安的蓝鲸动力,搭载超高压直喷和敏捷燃烧系统,用技术给燃油车减排、节油,这种动作显然是有章法的。再看吉利,雷神动力和G-Power系统的结合,热效率高、油耗低,核心还是瞄准了用户的需求。有人觉得,多花点钱干这些技术创新,是烧钱;但从市场表现看,实际是在抓住能盈利的机会,把燃油车做得更有竞争力。

燃油车的未来,确实会越来越“小众化”,但它并不是一个“败兵”。对车企来说,这事看着吓人,但拆下来,燃油车的技术投入和市场策略,其实很多都在为长远做铺垫。产业转型需要缓冲带,燃油车就是那个带子。从用户需求到技术升级,再到全球化布局,中国车企在燃油车领域的动作,看似是保守,但其实是挺聪明的。

最后还是要说,“69.3%购车者首选燃油车”这个数据,看上去确实刺眼。但别被表面吓到,燃油车并不是一个彻底落后的选择。它的市场生命力还在,技术创新也没停。未来十年,油电并行会是主旋律。燃油车并非没有未来,它只是换了一个方式在适应时代的变化。对车企来说,要紧盯的不是这些看着炸裂的数据,而是燃油车还要走哪一步,才能在电动化浪潮里稳住自己的位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