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明年量产!长安高管泼冷水:2030年前别想买到真固态电池

今日汽车界最受关注的议题,无疑是那项承载了无数期待的科技——固态电池。

近来,相关消息如潮水般涌来:“明年量产!”“2026年装车!”“2028年上市!”这些宣告,无疑点燃了人们对新能源汽车未来的无限遐想,仿佛明日世界已触手可及。

然而,正当众人摩拳擦掌,准备迎接“固态电池元年”之际,一股清冽的“泼水”突如其来。

发出这声警示的,正是长安汽车副总裁邓承浩。

原以为明年量产!长安高管泼冷水:2030年前别想买到真固态电池-有驾

他在公开场合斩钉截铁地表示:“2030年前,想买到真正的固态电池车,那是不现实的。”此言一出,那些“明年量产”的呼声瞬间沉寂。

不只邓承浩,宁德时代的曾毓群、比亚迪的高管,也曾不约而同地流露出相似的审慎。

这便引人深思:一边是车企们高歌猛进的急行军,另一边却是行业领军者们冷静的告诫。

这其中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难道我们普通人对固态电池的期盼,真如“竹篮打水一场空”,要遥遥无期?

今天,用车社就来为大家深度剖析,这固态电池的“美好前景”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真实困境!

---

原以为明年量产!长安高管泼冷水:2030年前别想买到真固态电池-有驾

固态电池的诱惑:镜花水月,抑或未来可期?

固态电池之所以能让众多车企魂牵梦绕,其核心在于它被视为新能源汽车的终极愿景。

当前电动车,无论续航如何拉长,充电如何提速,始终无法回避一个根本问题——液态电解液。

这种介质,作为电池的关键成分,存在安全隐患,极端条件下可能引发热失控。

更关键的是,液态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已然逼近了其物理极限。

固态电池则截然不同,它以固体材料取代了液态电解液。

这一置换,犹如“点石成金”,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革。

能量密度将大幅跃升,续航里程有望倍增;安全性显著增强,热失控风险降至最低;充电速度也有望实现突破,充电时间可能缩短至令人惊叹的程度。

设想一下,未来驾车出行,不再因充电而焦虑,更无须为电池安全而担忧,这种体验,无疑是革命性的。

原以为明年量产!长安高管泼冷水:2030年前别想买到真固态电池-有驾

因此,当比亚迪预告2027年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广汽埃安计划2026年量产装车昊铂;奇瑞、上汽也相继宣布2026年、2027年搭载固态电池;丰田、本田、日产等全球汽车巨头亦公布了各自的量产日程……这些消息,无疑为固态电池的普及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

邓总的真言:直言不讳,醍醐灌顶!

然而,正当人们沉浸在对未来美好憧憬之时,长安汽车副总裁邓承浩的言论,如同一盆冷水,瞬间浇醒了梦中人。

他那句“2030年前,想买到真正的固态电池车,那是不现实的”,并非信口开河,而是基于他对行业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对技术发展规律的清醒认知。

你心中理想的固态电池车,或许是这样一幅画卷:流线型车身,线条从车头向车尾延伸,好似一道流动的光影,展现出动感与优雅的完美融合。

车内,高级真皮座椅触感温润细腻,其上的缝线工艺精巧,每一针每一线都彰显出匠心独具。

中控屏幕布局合理,按键触感扎实,驾驶时轻点油门,车辆瞬间爆发出澎湃动力,推背感十足。

高速行驶中,悬挂系统性能优异,能有效过滤路面颠簸,同时保持充足支撑力,让驾驶者过弯时信心倍增。

原以为明年量产!长安高管泼冷水:2030年前别想买到真固态电池-有驾

而其搭载的电池,充电迅捷无比,续航里程超凡脱俗,安全性更是无懈可击。

周末郊游,一家人的行李和户外用品都能轻松装载,丝毫不用顾虑电量。

这,才是我们真正期待的固态电池汽车,不是吗?

可是,目前市场上某些被冠以“固态电池”之名的产品,实则暗藏文字游戏。

早前便有车企推出“准固态电池”概念,最终却被揭示,那并非完全固态,仅仅是半固态电池,仅仅取代了部分液态电解液。

其实际表现,甚至逊于一些成熟的液态锂离子电池。

这种偷换概念的做法,怎能让人对他们的“明年量产”之说深信不疑?

更有甚者,去年有电池巨头宣称攻克了固态电池技术,结果其测试数据被曝出存在虚假成分,导致股价应声“跳水”。

原以为明年量产!长安高管泼冷水:2030年前别想买到真固态电池-有驾

这种欺骗性宣传,无疑是在损耗消费者信任。

---

技术路线的抉择:何为真章,何为权宜?

谈及此处,便不得不深入探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径。

并非所有“全固态电池”都具备相同的价值和性能。

这正如购车,宝马7系与宝马1系皆为宝马品牌,但它们的价格与产品力,天壤之别。

固态电池目前主要分为氧化物、硫化物和聚合物三大技术路线。

这三条路径,各有千秋,也各有其技术瓶颈。

氧化物和聚合物路线,研发难度相对较低,但其性能上限也因此受限。

原以为明年量产!长安高管泼冷水:2030年前别想买到真固态电池-有驾

这类电池可能在充电效率方面存在不足,或在循环寿命上表现不佳。

试想,如果一款号称“全固态”的电池,充电速度反而不及当前液态锂离子电池,使用数万公里后性能便大幅衰减,这还能称得上是技术突破吗?

那些宣称“明年量产”的固态电池,多数正采用了这两条路线。

即便它们成功量产,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其性能提升可能并不显著,甚至或许不如现阶段成熟的液态锂电池。

而真正承载厚望的,是硫化物路线的固态电池。

这才是固态电池的最终形态,具备高能量密度、超快充电以及卓越的安全性。

其技术难度最高,但性能潜力也最为巨大。

当前,宁德时代、比亚迪、丰田等行业翘楚,正集中力量攻克这条技术路线。

原以为明年量产!长安高管泼冷水:2030年前别想买到真固态电池-有驾

所以,那些所谓“明年量产”的,可能只是些阶段性成果或早期产品。

它们在某些性能上或有突破,但离真正让普通消费者能够便捷、安全、经济地使用的“真固态电池车”,仍有漫漫长路。

这正如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从实验室到大规模生产,绝非一蹴而就之事。

---

固态电池的未来:当下取舍,智慧何在?

聊至此,或许有人会问:我们现在究竟该不该等待固态电池呢?

用车社的观点是:如果你当前有购车需求,且对新能源汽车抱有兴趣,那么无需刻意等待。

当前液态锂离子电池技术已炉火纯青,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安全性等方面均表现出色。

市场上众多优秀新能源车型足以满足你的日常出行需求。

原以为明年量产!长安高管泼冷水:2030年前别想买到真固态电池-有驾

毕竟,“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谁又能预料到2030年汽车产业会发展到何种程度?

当然,如果你是技术执念者,对最新技术有着不懈追求,且对现有车型并不完全满意,那么你可以选择继续等待。

但请务必清醒认识到,这份等待,可能相当漫长。

在这期间,你的现有车辆或许已“老态龙钟”,或者你对车辆的需求也已悄然改变。

综上所述,固态电池无疑代表着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它甚至有潜力终结燃油车时代,让我们的出行方式更加清洁、高效、便捷。

然而,其研发进程确实不如许多人想象的那么迅速。

那些“明年量产”的宣告,更多是市场策略的体现。

追根溯源,技术发展自有其内在规律,不可急功近利。

作为消费者,我们能做的便是明辨是非,不被那些浮夸之词所蒙蔽。

你以为,那些声称“明年量产”的车企,是真有“撒手锏”,还是在制造“空中楼阁”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