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车圈的头条新闻,无疑是赛力斯与华为这对搭档。
一个曾默默无闻的汽车制造商,在华为的加持下,如同鲤鱼跃龙门,一举成为新能源市场的焦点。
问界系列的热销,让赛力斯完成了令人瞩目的蜕变。
如今,江淮也携手华为,推出“尊界”品牌,这是否意味着,在汽车行业,牵手华为便能开启一条逆袭之路?
---
赛力斯的“蝶变”之路:从边缘到中心
过去,赛力斯——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小康股份,在汽车市场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位“背景板”式的存在。
然而,自从与华为深度合作,它的命运轨迹仿佛被重新书写,销量与品牌声量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场合作并非一蹴而就,其深度与广度远超寻常。
自2019年伊始,华为便深度介入到产品定义、技术研发、销售网络乃至品牌推广的每一个环节。
华为的鸿蒙车机系统,以其流畅的操作体验和智能交互功能,将智能手机的便捷性无缝移植到汽车座舱。
而智能驾驶技术,更是赋予了车辆如同“神来之笔”般的感知与决策能力,让驾驶变得更为安心。
华为强大的销售渠道,也为问界系列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流量入口。
在华为门店,消费者在选购手机、平板的同时,也能近距离接触到问界M5、M7、M9等车型。
这种跨界引流的模式,使得问界迅速捕获了大众的目光。
以问界M9为例,其外观设计确实引人注目。
流畅的车身线条,从引擎盖延伸至车尾,勾勒出蓄势待发的动感轮廓。
车漆在阳光下折射出的光泽,更增添了几分奢华感。
步入车内,高级真皮座椅触感柔软,缝线工艺精致考究,处处彰显对细节的执着。
中控屏幕的布局简洁直观,按键的触感反馈清晰,这些都显著提升了用户的驾乘体验。
在实际驾驶中,问界M9的表现同样扎实。
轻踩油门,动力响应迅速,推背感随之而来。
刹车踏板的脚感富有韧性,制动力释放均匀,即便在紧急制动时,也能提供十足的信心。
高速行驶时,底盘对路面颠簸的处理游刃有余,同时车身又能保持足够的支撑性,过弯时游刃有余。
这些优异的表现,无疑得益于华为在技术上的深厚积淀。
在华为的强力赋能下,问界系列销量飙升。
2024年,总销量突破42.69万辆,增长幅度令人惊叹。
其中,问界M9凭借其高端定位,年交付量达到15万辆,连续数月蝉联细分市场销冠。
赛力斯也因此成功扭亏为盈,营收高达1451.76亿元,净利润达55.73亿元,毛利率显著提升,这在传统车企中,实属罕见。
正如《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或许正是“乐之者”的体现,让双方都在各自领域找到了新的乐趣与突破。
---
深度绑定:双赢背后暗藏的隐忧?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仍在不断深化。
2024年,赛力斯斥资115亿元,收购了华为子公司“引望”10%的股权。
“引望”作为华为智能驾驶、车控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中枢,此次股权投资,使得赛力斯与华为在技术研发层面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这不仅意味着赛力斯将拥有“引望”技术的优先使用权,还能分享其利润,甚至在“引望”未来上市时,有望获得可观的增值收益。
如此深度的绑定,无疑为赛力斯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基于这种紧密联系,赛力斯与华为在技术迭代和产能扩张上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华为ADS 3.0智能驾驶系统的即将推出,以及超级工厂年产能规划达到70万辆,无不昭示着双方对未来市场的雄心壮志。
赛力斯甚至考虑拓展海外市场,并计划在香港联交所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以期获取更多资金支持其宏大的扩张计划。
然而,“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赛力斯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华为的鼎力相助,但这种深度依赖,也并非没有隐患。
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华为当前采取的是多元化合作战略。
除了赛力斯,华为还相继与江淮、北汽等车企展开合作,分别推出了“尊界”和“享界”等品牌。
这不禁让人思考,问界系列未来是否会面临来自华为体系内部的竞争?
华为的稀缺资源,又是否会因此被分散?
此外,华为在每辆问界车型上收取的部件及服务费,约3.67万元,这在车辆成本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如果未来华为的技术向更多车企开放,赛力斯在与华为的商务谈判中,其议价能力是否会受到削弱?
这无疑是一个需要审慎考量的问题。
再看赛力斯自身的中低端品牌“蓝电”,市场表现平平,月销量仅数千辆。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赛力斯对华为的依赖度较高,其独立品牌的培育和发展能力尚需提升。
如果长期不能在华为的赋能与自身独立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那么赛力斯或许会陷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困境。
因此,赛力斯的案例,无疑是“科技企业与传统车企”成功合作的典范。
然而,其未来的发展路径,关键在于如何在充分利用华为优势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
能否在智能技术、供应链管理以及全球化布局上持续突破,将是决定赛力斯能否最终跻身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的关键。
未来的市场风云变幻,一切皆有可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