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月的纯电动汽车销售排行榜上,突然出现了一位令人瞩目的“搅局者”。这款车型自上市之初,便因定价策略引发广泛讨论。不少消费者质疑,其既没有欧拉好猫那般令人眼前一亮的外观设计,车身尺寸也不及广汽埃安Y宽敞大气,却依然将售价定在十万元级别,这样的定价策略着实显得有些“大胆”。彼时,众多汽车媒体纷纷预测,这款车型的市场表现恐怕难以乐观。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它不断攀升的销量数据却让众人跌破眼镜,它就是比亚迪海豚。
在汽车市场领域,“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并不鲜见,消费者的情感偏好往往难以与实际购车预算相匹配。不过,像比亚迪海豚这样“叫座不叫好”的车型,却着实罕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款车在市场上收获如此特殊的反馈呢?
笔者曾分别在南京与沈阳两地对海豚进行试驾体验。值得一提的是,沈阳白天的户外温度与南京相差并不悬殊,大致维持在零度左右。相较于我国北方更为极端的极寒天气,这样的温度条件已算温和,但对于电动汽车而言,依旧是不小的挑战,续航里程的衰减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这种衰减的程度究竟如何?经过一整天的实际测试,最终得出的数据显示,海豚的续航衰减率为11.3% 。
当前,由于缺乏权威机构采用统一标准,对不同品牌纯电动汽车在低温环境下的续航衰减率进行测试,因此,我们很难准确判断海豚在同类车型中的具体水平。若仅凭“电动车冬季续航减半”的普遍认知,就认定海豚表现优异,显然不够严谨。不过,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深入了解,低温环境影响电动汽车续航的原因,以及海豚所搭载的e平台3.0为此做出的技术革新。
低温环境对电动汽车续航产生影响,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体对低温的生理反应,二是电池在低温下的性能变化。人体对寒冷的感知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而电池在低温环境下,锂离子活性会显著降低,电解液也会出现固化现象。无论是人体还是电池,若想恢复正常状态,都需要进行加热处理。传统燃油汽车的暖风系统,主要利用发动机排气产生的热量,属于能源的二次利用,基本不会增加油耗。但电动汽车不同,其暖风供应与电池保温所需的热量,均来自电池电能,相当于从驱动车辆的电量中“分走”一部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电动汽车在低温环境下续航里程的衰减也就不可避免。
海豚降低续航衰减的关键,在于对加热方式的改进。早期的电动汽车,无论是空调系统还是电池保温装置,普遍采用PTC加热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电热丝发热。这种加热方式的最大弊端在于能量转换效率较低。而作为比亚迪e平台3.0的首款车型,海豚采用了热泵加热技术。通俗来讲,这一技术的工作原理与空调制冷相反,其优势在于能效比更高,能够有效降低电能消耗,从而减小低温环境下的续航衰减。
然而,即便海豚将续航衰减率控制得相对较低,其实际续航里程依然存在提升空间。这款车的NEDC标准续航里程仅为300 - 400公里,这在十万元级别的纯电动汽车中,只能算作平均水平,与e平台3.0所宣称的1000公里级续航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这也正是许多消费者吐槽海豚定价过高的主要原因——从续航表现来看,它并未充分发挥e平台3.0的技术潜力。
除续航问题外,海豚的驱动电机功率同样饱受诟病。其普通版本电机功率仅为70千瓦,只有顶配车型才配备135千瓦的电机。反观欧拉好猫,全系车型均搭载105千瓦电机;广汽埃安Y除入门级车型外,电机功率也达到135千瓦。单从参数来看,海豚的动力性能似乎并不占优。但它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整车重量较轻。笔者此前在南京试驾的70千瓦版本海豚,整车质量仅为1.28吨。实际驾驶过程中,虽然其加速性能称不上强劲,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弱,0 - 10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仅为11秒多。凭借电机在低速状态下扭矩大的特性,在0 - 70公里/小时的城市日常驾驶场景中,车辆响应十分迅速。而在沈阳试驾的135千瓦版本车型,功率近乎翻倍,整车重量却仅增加了0.17吨,马力重量比提升至原来的1.7倍,带来的加速体验宛如换了一辆车,远超日常城市代步的动力需求。
不过,海豚也延续了比亚迪车型的一个“老问题”——轮胎配置较为保守。它配备的是16寸的朝阳RADIAL RP76轮胎,满足日常城市驾驶需求尚可,但在紧急制动性能方面有所欠缺,100 - 0公里/小时的制动距离长达41米。因此,对于经常需要高速行驶的车主而言,建议后期自行更换性能更好的轮胎。
值得关注的是,海豚的底盘调校风格颇具特色,与传统小型车截然不同,反而更接近中型车的舒适取向。车辆的避震系统能够有效过滤路面颠簸,对余震的处理也十分干脆利落。在通过坑洼路段或减速带时,驾驶者无需像驾驶普通小型车那样小心翼翼。此外,其转向系统的调校也十分出色,具备随车速与转向角度变化的增益功能,这充分体现了比亚迪对海豚的产品定位——一款易于驾驶的城市通勤代步车。
海豚之所以独特,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作为比亚迪e平台3.0首款量产车型的身份。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全新纯电平台”或许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当深入了解这款车后,便会发现它独特的“工整”特质。
这里所说的“工整”,并非体现在车辆的外观设计等直观层面。尽管不少人认为海豚的外观造型十分美观,但从产品细节来看,它仍有诸多改进空间。例如,无线充电板在车辆急刹车时,无法有效固定手机;储物槽的设计与可旋转中控屏幕存在干涉;部分工艺细节处理也略显粗糙。这些细节之处,都反映出比亚迪在产品打磨方面仍需进步。而海豚真正的“工整”,体现在那些不易察觉的技术层面。
这款车的车身长度仅4米出头,但轴距却达到2.7米,轴距与车长的比例高达66.34%。据粗略统计,在小型车市场中,尚无其他车型在轴距占比上超越海豚。车身短小的设计,使得车辆在停车与掉头时更加灵活便捷;而较长的轴距,则为车内带来了宽敞的乘坐空间。以笔者为例,身高178厘米,体型偏胖,冬季穿着厚重羽绒服后,体型比多数男性车主更为魁梧。在将前排座椅调整至舒适坐姿后,再进入后排乘坐,依然能够感受到较为充裕的空间。众所周知,纯电动汽车因车底需要布置电池组,车内空间往往会受到一定限制。为拓展后排乘坐空间,许多车型不得不牺牲后备箱容积,但海豚却打破了这一常规。其后备箱进深目测约为0.7米,加上近乎垂直的后挡风玻璃设计,使得后备箱在同级别车型中仍具备不错的储物能力。
在有限的车身长度内,海豚是如何同时实现大轴距、宽敞乘坐空间与可观后备箱容积的呢?打开车辆引擎盖便能找到答案。作为一款前置前驱车型,海豚的发动机舱堪称短小精悍,防火墙位置极为靠前。即便如此,舱内各部件布局合理,仍预留了充足的散热空间。我们都知道,对于电子产品而言,做大容易做小难,这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海豚搭载的八合一电驱系统与扁线电机,不仅能量转换效率高,而且体积小巧。虽然这套系统并未显著提升车辆的绝对续航里程,但却极大地节省了机械空间,为车内乘客腾出更多空间,同时减轻了整车重量,降低了电池能耗,驱动电机功率也得以相应减小。那么,节省下来的成本去哪儿了呢?或许,海豚比同级别车型多出的三个安全气囊,就是答案之一。
这或许就是比亚迪e平台3.0技术“工整”所带来的红利。这种优势并非直观体现在车辆参数上,消费者仅通过账面数据很难完全感知。而那些隐约察觉到其优势的消费者,有时也难以准确说出原因,只是单纯觉得这款车“开着不错”。这或许正是海豚一边遭受市场质疑,一边销量持续走高的原因所在。吐槽这款车的消费者与选择购买它的消费者,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二者并无对错之分,只是看待产品的角度各异。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比亚迪并未因市场需求而放弃自身的技术路线,海豚依旧延续着比亚迪“理工男”般的技术基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