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一季度销量大增,却坦言外销和电气化存短板引发热议

“光报喜不报忧那不行,咱也得扒拉扒拉自己的窟窿,尤其是跟同行掰手腕,劲儿差在哪儿。” 吉利高层在财报会上这番掏心窝子的话,有点意思。

业绩窜天猴似的,一季度销量拔得头筹,利润也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按理说该敲锣打鼓摆宴席了。

结果呢,人家自己先浇了盆凉水,主动认领“欠账”。

吉利一季度销量大增,却坦言外销和电气化存短板引发热议-有驾

这年头,敢这么敞亮的汽车玩家,不多见。

这就好比期末摸底考了个头名状元,学霸却主动找班主任交底:“老师,这次侥幸,其实还有两门课底子虚,下次死磕也要啃下来!” 这份自省,挺瓷实,也挺耐人寻味。

吉利自己点了俩“炮仗”。

一是外销,虽说没掉链子,可增速疲软,跟老家这边的龙腾虎跃没法比。

二是电气化,虽说极氪混得风生水起,可普罗大众的新能源产品还不够硬挺。

先侃侃外销。

这几年,国货出海已经司空见惯。

可扪心自问,咱们的车在海外混得咋样?

真像吹的那么上天入地吗?

恐怕打了折扣。

吉利自己也坦承,海外风向变得快,他们反应慢半拍,功课也没做到家。

吉利一季度销量大增,却坦言外销和电气化存短板引发热议-有驾

更要命的是,配置照搬国内,水土不服啊!

这就好比你跑去亚马逊雨林卖烤冷面,还是那几样调料,当地土著吃不惯啊!

一些友商,人家会根据当地味蕾调整配方,抠成本,自然更好卖。

这说明啥?

说明下南洋不是简单的把车扔过去就完事,得真正摸透地头蛇的脾性,量身定制。

再唠唠电气化。

极氪是高端货,卖得俏。

可问题是,新能源汽车的票仓还是老百姓。

吉利在这块,确实还有得磨。

毕竟,现在新能源这池子水太浑了,后浪一茬接一茬,营销和花活儿层出不穷。

吉利想扎稳脚跟,光靠硬实力还不够,还得在吆喝和伺候上下本钱。

当然,吉利也瞧出端倪了,准备调整阵型,加码海外研发,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面。

吉利一季度销量大增,却坦言外销和电气化存短板引发热议-有驾

他们还盘算着推出更多新能源尖货,包括插电混和醇电混。

这看起来像在“补课”,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聊到这儿,估计有人嘀咕,吉利这么急吼吼地“自揭伤疤”,到底打的什么算盘?

难道不怕砸了盘子吗?

依我看,这背后没准有两手准备。

一方面,这是底气足的表现。

腰包鼓了,说话才硬气,才敢承认短板。

另一方面,这也是居安思危。

车市瞬息万变,今天领跑,明天就可能掉队。

只有不断反刍,不断精进,才能保住饭碗。

再者,这次吉利还顺带提了嘴极氪私有化的事。

这事儿挺突然的,极氪满打满算上市还没满一年。

吉利一季度销量大增,却坦言外销和电气化存短板引发热议-有驾

吉利的说辞是,为了提速,解决内耗。

说白了,就是嫌内部扯皮太费劲,各自为战,效率拉胯。

私有化之后,可以更好地捏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

安聪慧之前也算过细账,极氪吞并领克之后,在研发、供应链、生产等环节都能省下不少银子。

这次大刀阔斧的整合,吉利高层看好能提升5%的效益,研发效率和管理以及营销费用要达到15%~20%左右的成效。

这种大吃小,说穿了就是为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应对白热化的市场厮杀。

现在车企的日子都不好过,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谁能捂紧钱袋子,谁才能笑到最后。

从这次吉利的自省里,咱们能嗅到什么?

嗅到了一家车企的紧迫感,嗅到了中国汽车品牌在扬帆出海时碰到的礁石,也嗅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血腥味儿。

与其说吉利是在“揭短”,不如说它是在“亮肌肉”。

在车市这场不见刀光的战争中,唯有不断破旧立新,才能赢得筹码。

而这种破旧立新,恰恰是从正视自己的短板开始的。

当我们一股脑地把车企的竞争归结为技术和价格的肉搏战时,是否忽略了企业内部运营和战略调整的重要性?

吉利的案例告诫我们,有时候,内部的革新比外部的争斗更关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