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象本质:从“销量注水”到系统性造假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近日炮轰的“零公里二手车”,本质是汽车行业为粉饰销量、套取政策红利的“灰色操作”——新车未交付消费者即被注册为“已售”,随后以二手车名义低价转卖或出口。数据显示,国内二手车平台涉及此类交易的商家超3000家,出口市场中“零公里车”占比高达60%-80%。
核心利益链:
虚假繁荣:主机厂通过“批售返利”迫使经销商超额进货,后者为回笼资金将库存新车“洗”为二手车,虚增销量数据;
双重套利:经销商既赚取主机厂返利,又通过出口补贴(如国补最高2万元)和海外高价转售(如俄罗斯市场售价翻倍)获利;
价格崩塌:新车上市即遭二手平台“背刺”,比亚迪、理想等品牌部分车型终端价跌幅超20%,品牌溢价荡然无存。
二、行业三重危机:从内卷到信任崩塌
数据失真引发恶性循环
虚假销量掩盖真实需求,导致车企盲目扩产。2024年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但价格战仍持续,行业利润率跌至3.9%,远低于工业平均水平。
国际声誉受损
大量零公里车通过“灰色清关”涌入海外市场,如借道吉尔吉斯斯坦低报货值避税,扰乱当地价格体系。奇瑞曾公开控诉,此类车辆未适配本土标准,直接拉低中国品牌溢价,东南亚市场中国二手车残值率仅28%,远低于日系车52%。
消费者信任危机
国内消费者发现新车竟与“零公里二手车”同源,购车意愿下降;海外买家因售后缺失频现维权纠纷,部分国家已收紧对中国二手车进口审核。
三、监管重拳:从“座谈会”到政策堵漏
5月27日商务部紧急召集车企及行业协会,释放三大整顿信号:
打击数据造假:或建立跨部门核查机制,严惩虚增销量行为,要求车企公开真实批售数据;
规范出口流程:强化二手车出口资质审核,要求企业雇佣至少3名鉴定评估师,追溯海外售后责任,严控“零公里车”比例;
优化补贴政策:2025年以旧换新补贴或增设“车辆实际使用时长”限制,堵住“一车双补”漏洞。
四、破局之道:从“数字游戏”到价值重构
主机厂:摒弃“压库式”考核
调整经销商考核机制,从“批售量”转向“终端交付量”,如东风、比亚迪试点“以销定产”模式,库存周转率提升30%。
行业自律:构建透明化体系
参考安徽省倡议,未经主机厂授权不得出口其车型,推动厂商与出口企业合作建立质量追溯机制。
技术赋能:区块链溯源防伪
灿谷集团AutoCango平台尝试通过区块链记录车辆流通全链路,确保出口车源真实性,半年内已覆盖6.5万车型。
品牌出海:从“倒爷模式”到本地化深耕
头部车企如吉利、奇瑞加速海外建厂,通过本土化适配和售后服务提升溢价。陕汽重卡通过“中欧班列+海外仓”模式,2025年出口订单预计突破100辆。
结语:刮骨疗毒方能重生
“零公里二手车”乱象是汽车行业粗放扩张的必然苦果。当监管利剑落下,唯有摒弃短视的“数字游戏”,回归产品价值与用户信任,中国汽车才能真正从“出口大国”迈向“品牌强国”。这场变革阵痛,或许正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