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我刚好是这个专业的学生,我会尽力为你提供准确的答案。
O3相是一种面心立方排列的晶体结构,具备ABCABC的周期性堆积层。其中,“O”代表八面体配位环境,特指碱性阳离子(本例中为锂)的排列方式;数字“3”则指的是单个晶胞中TMO2板片的数量(TM为过渡金属元素,如Ni、Co、Mn)。简而言之,锂层和过渡金属层交替堆积在氧层两侧,锂占据3a位置,氧占据6c位置,过渡金属则占据3b位置。
若想更直观地理解面心立方堆积的ABCABC周期,你可以参考下面的Youtube视频链接:
理想的层状正极材料晶体结构应为具有R-3m空间群对称性的六方结构。然而,由于真实晶体中存在的缺陷化学,实际观测中经常可见单斜的C2/m结构的O'3相、ABAB堆积的O1相以及O1和O3混合的H1-3相。尽管如此,大部分情况下O3堆积得以保留,因此文献中关于相变的讨论主要围绕O3堆积展开。
在O3堆积的情况下,我们采用新的标记符号来描述相变,如H1、H2、H3和M1等。这些符号中的字母表示单个晶胞的对称性信息(H代表六方,M代表单斜),而数字则代表充电过程中观察到的相变顺序。在讨论中,我们设定堆积层位于ab平面上,c轴垂直于堆积层。以LiNiO2为例,观察到的相变顺序为H1→M→H2→H3。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Li+和Ni2+离子半径相近,真实晶体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Li/Ni互占位缺陷,这会影响充放电过程中相变的起始和终止点。
层状正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相变可以通过原位XRD技术进行观测。以LiNiO2为例,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两相反应和固溶反应。固溶反应是均匀的过程,在充放电曲线中表现为斜线;而两相反应则是突变的过程,表现为平台,如典型的LiFePO4/FePO4转变。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充电开始时电压均匀上升,说明先发生了固溶反应。当层间锂的含量(x)降至约0.8时,出现电压平台,即H1→M相变。这一相变在XRD图谱中表现为17.2°附近的(101)峰分裂。随后,材料保持单斜对称性均匀脱锂,在x=0.36至0.40之间发生M→H2相变,H2相保持至x=0.26,然后在x=0.26至0.16之间发生H2→H3相变。放电过程可视为充电过程的逆过程。
[1] Xu, C.; Reeves, P. J.; Jacquet, Q.; Grey, C. P.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0, 11(7). 论文标题:Ni-Rich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的相行为研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