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轿车销量榜前六,全是新能源车型。这事看着是不是有点离谱?
再说得具体一点,4月份卖得最好的两款轿车,星愿和海鸥,居然都超过了3万辆。这是什么概念?一款车一个月卖3万辆,折算一下,平均每周卖7500辆以上,差不多每天要卖1000辆。这不是火,是爆。你再看榜单前六名,全是国产新能源轿车,合资车连榜单前六的门都摸不到。这还是那个曾经“合资车称霸,国产车陪跑”的市场吗?这也太不对劲了吧?
别急,数据咱们慢慢拆开。先看这个3万辆的销量,是真实的吗?联网了一圈,发现确实没问题,终端销量就是这个水平。那是不是因为定价低,靠“便宜大碗”堆销量?嗯,这里得分成两种情况说。像海鸥和星愿这样的入门级车型,价格确实不高,十万左右的区间,面对普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和家庭用户,很有吸引力。但榜单里还有像小米SU7、秦L这种中高端车型,它们都卖到了两万辆,这就不能简单用“便宜”来解释了。它们的价格已经进入合资车传统的主流区间,甚至有些配置还比合资竞品贵。也就是说,这不是廉价取胜,是市场接受度真的高。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国产新能源轿车突然能把合资车压得这么惨?是合资车不行了,还是国产新能源车特别强?继续拆。销量是一个层面,但卖得多不一定赚得多。营收、毛利、净利润这些数字才是关键,尤其是新能源车,背后的账很复杂。先看毛利率,新能源车的毛利率其实并没有特别高。比如比亚迪的整体毛利率在20%-25%左右,虽然比一些传统车企高,但和特斯拉相比还是差了不少。更别说那些入门级车型,价格低,毛利率也被压得很死。再看净利润,这块就更吓人了,有些车企其实是亏钱卖车。研发投入高,账期压力大,很多新能源车型在早期都处于“战略性亏损”的阶段。
说到研发投入,这也是一个关键点。国产新能源车的研发占比远高于传统燃油车。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系统、车机交互,这些东西都烧钱。尤其是智能驾驶,硬件成本非常高,这也直接压低了毛利率。而且新能源车的账期一般比较长,从销售到回款,周期拉得比较大。这就导致账面数据看着“很危险”,好像企业随时要亏穿,但拆开看,不少亏损其实都是结构性的,并不是真正的“没活路”。
拉同行对比一下。传统燃油车企其实也在经历类似问题,尤其是那些转型新能源的合资品牌。比如大众、丰田,虽然体量很大,但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还处于早期阶段,研发、供应链都在调整。再看新势力车企,小鹏、蔚来这些企业的亏损更明显,基本上是靠融资和资本市场撑着,销量虽然有增长,但离盈利还远。特斯拉呢?嗯,它是个例外,但特斯拉的盈利能力建立在极高的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上,国产新能源车企目前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那国产新能源车企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再拆一下。其实很多动作是有章法的。比如比亚迪,它的核心优势是垂直整合,电池、芯片、整车设计都自己做,这样既能控制成本,也能提升技术积累。再比如长安、小米这些入局新能源的传统品牌和新玩家,它们的战略很明确:先用入门级车型占市场,拉销量,积累用户;然后慢慢向中高端市场挺进,用技术和配置拉升品牌溢价。这种模式短期内看着“吓人”,好像烧了一堆钱没回报,但长期来看,品牌力和技术力一旦稳定,盈利能力才会真正显现。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国产新能源轿车销量榜前六,全是国产车,是不是特别危险?其实并没有那么离谱。很多“吓人”的数据背后,都有行业发展的逻辑在。国产车能有今天的表现,是过去几年技术积累和市场教育的结果,不是偶然。当然,也不能说一点问题都没有。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能源车企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要紧盯的不是销量,而是它们接下来要怎么走。销量只是表象,真正决定企业生死的是技术、品牌和盈利能力。
这场国产车和合资车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