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销量上涨,两月超比亚迪,行业竞争加剧

夜色刚沉,上海安亭的工厂里还亮着灯。

流水线上的机械臂挥舞着,像不知疲倦的乐团,轰鸣声混杂着工人的步伐,空气里弥漫着机油和塑料的味道。

手机上的新闻推送像一只手,在这个夜晚轻敲我的额头——“上汽销量连续两月反超比亚迪”。

这条消息既像一个被遗忘的旧梗突然翻新,又像一枚硬币掉进了早已平静的水井,激起了一圈不太确定的涟漪。

上汽销量上涨,两月超比亚迪,行业竞争加剧-有驾

如果你是上汽的员工,此刻是庆功还是疑虑?

如果你是比亚迪的老股民,是自信还是心里飘过一阵不祥的凉风?

这场连续剧——“销冠之争”,远比你在朋友圈里刷到的段子复杂。

它不是简单的“谁赢了谁输了”,而是两家巨头在变革边缘上小心试探的博弈,步步为营,谁都不敢大意。

先看证据,别急着站队。

今年九月,上汽集团售出44万辆新车,同比增长超四成,比亚迪则是39.6万辆,创造了自己的单月新高,然而同比却下滑了5.5%。

10月,上汽再次以45.4万辆小幅领先比亚迪的44.2万辆。

两连胜?

看起来像是老牌劲旅找回了节奏。

可是如果你只盯着这两个月的数据,可能会忽略后面更长的故事——全年累计,上汽364.7万辆,比亚迪370.2万辆,距离还在,差距虽窄,但领先者并未易主。

把车市比作一场马拉松,冲刺阶段的短暂领先,并不等于终点的胜出。

上汽销量上涨,两月超比亚迪,行业竞争加剧-有驾

更别说,这场马拉松有点像《鱿鱼游戏》,规则随时在变,赛道也在转弯。

上汽集团曾一度是无可争议的绝对霸主,十八年销冠,直到去年才被比亚迪“新势力”无情终结。

时代的齿轮咬住了燃油车的尾巴,拉着它们滑向一个新能源的世界。

上汽的合资品牌和燃油车,就像老爷车里的老收音机,声音还在,但信号越来越弱。

而比亚迪,已经抛弃了燃油车包袱,轻装上阵,全部新能源。

我的观点很简单:销量反超只是表面现象,实质考验在结构和盈利能力。

这不是为谁说话,而是看数据本身的逻辑。

上汽的销量里,合资品牌贡献巨大,大众、通用、别克、雪佛兰这些名称听起来很“稳重”,但在新能源转型的大浪淘沙下,稳重有时候等于“迟钝”。

比亚迪则是纯自主、纯新能源,产业链和技术壁垒扎得很深。

短期上汽抢了风头,长期却要看有没有“造血”能力。

净利润的故事更加尖锐。

上汽销量上涨,两月超比亚迪,行业竞争加剧-有驾

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归母净利润78.23亿元,上汽只有20.83亿。

这里面的差距,不是简单的“努力加班”能填平的。

比亚迪下滑了三分之一,上汽却暴涨六倍,看起来很热闹,但比长城、赛力斯还低一截。

赛力斯抱上了华为这条“大腿”,一路狂奔,像是小镇青年突然娶了大城市的富婆。

而上汽呢?

还在琢磨灵魂论、研究战略转型,像是考研答主在论文里自我剖析,谁都知道,剖得再深,分数还得看导师的心情。

讲到这,我得承认,这场王者归来的戏码其实内有玄机。

上汽的“自主品牌”——荣威、MG,看起来气势很足,但在头部阵营里只能算是陪跑。

新能源板块主要靠“五菱微型车”,没错,就是那个在下沉市场横扫千军的小家伙。

但这个“小家伙”撑不起高端梦,飞凡品牌折戟,智己还在摸索,和比亚迪的汉、唐、仰望相比,像是小学生和研究生的比赛,能不能追平,全靠天时地利人和。

说到这里,我不禁自嘲:做汽车行业分析师,有时像在黑暗里摸骨头。

每家企业都在讲故事,有的拿销量说事,有的拿技术造势,有的拿利润画饼。

上汽销量上涨,两月超比亚迪,行业竞争加剧-有驾

但故事和现实之间,总有一条没说清的缝隙。

上汽的改革,喊得震天响,真正落地的部分还在路上。

比亚迪的下滑,也未必是“走衰”,或许只是周期性的调整。

做分析,不敢拍桌子说“谁一定赢”,因为这行的剧本总在改,今天的主角明天可能就成了配角。

至于投资者和消费者,别太迷信“连续反超”或“王者归来”。

你是不是该庆祝?

可以,但别喝得太早。

燃油车的“余温”,合资品牌的“惯性”,都可能在一夜之间消散。

新能源领域,技术、政策、消费习惯,都在变。

谁能保证今年的冠军,明年还能是你?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是靠规模一统天下的年代,结构和盈利才是硬通货。

上汽销量上涨,两月超比亚迪,行业竞争加剧-有驾

否则你做一百万台车,挣的钱还不如人家十万台的利润。

有意思的是,每次销量榜单一出来,市场分析师们像是法医对着解剖台做推理,喜欢用词“反超”“拉锯”“白热化”,仿佛车企之间都在演《无间道》。

可事实上,有多少老牌企业私下里心里清楚,自己的“王冠”其实是一顶纸帽子,风一吹就变形。

比亚迪这几年高歌猛进,上汽十八年稳坐销冠,如今却被新能源浪潮冲击,谁都没法保证,明年会不会是蔚来、小鹏,还是哪家新晋黑马突然杀出。

最后,我不想做那个在大街上拉横幅喊口号的人,也不打算帮谁“洗地”。

这场车企王冠争夺,其实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是无数普通人饭碗和梦想的载体。

上汽能不能真的“王者归来”?

比亚迪会不会“跌落神坛”?

这不是两个月的数据能下结论的事。

市场从来不看情怀,只看现实和效率。

那么,问题留给你:在新能源转型和自主品牌崛起的当口,你会选择老牌合资的“稳妥”,还是新势力自主的“冒险”?

你会为一时的销量欢呼,还是更在意长期的利润和技术壁垒?

王冠到底属于谁,这不只是数据说了算,也是所有消费者、投资人和市场参与者共同投票决定的。

下一轮竞赛已经悄然开始,谁会最后笑到年底?

你怎么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