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库灯光像是有意调低了亮度,四周杂音里弥漫着一股带点机油和新材料的味道。面前这辆造型棱角分明的SUV,其实在怯怯光线下并不显得咄咄逼人——名字倒让人有点犯迷糊:智己LS9。一旁的同行在掏出手电围绕底盘琢磨,嘴上嘀咕着:“连续被央妈点名,这车后台够硬啊。”有人咬着棒棒糖问我:“要真是你,你敢把自家车也开进新闻联播吗?”
这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比网红还上镜的中国车,说出来是“表现亮眼”,听上去和大学班干部“成绩优秀、积极进取”一个画风。但你得承认,一个品牌被央视反复提及,对于造车人来说,多少还是有点“评优挂红花”的意思。
大致的情况其实不棘手——智己这两年一轮轮地发布新品,上汽这个老兵带着自己的“新兵蛋子”,想用全套技术自证清白。先有总裁坐着智己车露脸华为大会,再有花式秀高原直播,最近LS9又被科创节目翻牌。新品发布会办成春晚,得,不仅有流量,还有官方认证。网友说得直接:“央视牌坊一立,品牌分数就飙升。”这背后当然也有算盘:技术、宣传双保险,只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谁也别想左右风向。
说回车本身。近年中国车圈流行说“自主创新”,但咬文嚼字这事总免不了自嗨成分。智己搞的“恒星超级增程系统”,听上去像SF小说里的动力源,实际是把油电混合玩出了新高度。发动机不再只是用来跑长途,更多像技术表演:1.5T高效专用机头、92号油、控制缸孔变形、米勒循环……这些字眼单独拎出来都不新鲜,合伙拧成一串,再配合高功率发电机组、VGT可变截面涡轮等一把梭,组合拳打出来,最后居然能让百公里油耗掉到2.81升。你说这数据适合用来拍纪录片,还是直接进高考作文材料库?多少有点梦幻。
说起这玩意儿的实际表现,得承认“车越来越像iPhone,芯片和算法成了新内核”。LS9的动力总成不是单打独斗——和宁德时代的自研增程发电系统合体,发电效率干到97%以上。机械损耗低,跑起来像猫走路,悄无声息。高发电功率,就算小区里蹭电桩的人全组团下楼,你开LS9至少不用等破天荒的“幸运空位”。
说再多技术,如果底盘不行,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智己嘴上说的灵蜥数字底盘,实际让我有点职业恍惚——第一次参加刑侦时,老师就告诫过,案子查不明白,先查地面脚印。现在新车同样如此,底盘有几个硬货,基本能看出工程师到底干了多少“暗工”。后轮双向24度转向,不是噱头。真遇到胡同掉头、地下车库硬核掉头测试时,这车比不少“小块头”还利索。更狠的是上汽自己搞的VMC控制系统:别人等着供应商交算法,他们执意要自己扒源码。这态度怎么说呢?既像搞科研拉不下脸要别人帮忙,也像当侦查员遇到新型犯罪手法,自己不亲自拍个底,心里就别扭。
进化到第三代线控转向——谁都知道特斯拉搞这个一不小心方向盘能掉到腿上。智己玩得小心谨慎,联合供应链大佬博世、华域,零部件还是国内自产,有点像国产刑侦团队训练,虽未必最前沿,但胜在稳扎稳打。转向精准、主动减震啥都有了,理论上比传统原厂件堆砌更合心意。
这背后其实暴露了自主品牌思路的矛盾:既怕被西方老牌卡脖子,又渴望在技术标准层面快速赶上。用造车行业通用表达文法叙述,叫“垂直整合”。我的说法是:有事自己扛,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是,自夸成分多了难免会被同行揶揄:“央视天天播,也不见高保值率跟着飞。”有点像刑警抓到嫌犯,又为羁押天数争法条,大家都在比谁更讲证据。
所谓“创新”和“认同感”其实常常分裂:买车是真烧钱,用户根本不关心VGT背后有多少高分学霸通宵改设计,他们只想临时被送进央视时主动多拍两秒。对工程师而言,算法调得再完美,还不如偶尔让家里老人坐进后排说句“过坎不抖”,更提气。做车这几年,技术和市场之间总有点各说各话,升官图和新闻热搜终究是两套“剧本”。
轮到结尾,话该收就收——智己LS9被央妈点名,不妨看做是国产车集体上台领奖。技术是一环扣一环的日常修行,上天台只是偶尔发糖。车圈口口声声讲性价比、创新、品牌溢价,可百姓要的实际是安全、舒适、有面子,哪怕EMC数据和至尊算法都不理解。就像刑事案件只追求真相,没人关心过程到底多复杂。你要问,这样的“媒体加持”究竟能否让国产品牌扎根用户心里?这答案比“VMC算法有多少优化模块”更难测算。
归根结底,新闻联播和发动机舱,一样都有门道。问题只在于,今晚你会更信哪一边的“证据”?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