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转自:MOTO-ONE
1992年面世的Honda CBR900RR Fireblade(火刃),不但改写Superbike的历史,并且为大排气量跑车重新定义;2012年,这台家传户晓的Superbike踏入20周年,厂方为了隆重其事,再次为她进化,本志亦不敢怠慢,制作了CBR Fireblade由1992至2012的历史特辑
Honda CBR900RR Fireblade面世前的「大牛龟」
●摩托车厂间的角力跟全球军事竞赛一样,目的是发明先进武器摧残对手;多年来日本四大摩托车生产商都是追求无止境的马力输出,八十年代初,启蒙自本田的V4摩托车,铃木在1985年推出震憾车坛的GSX-R750,他的轻量化及灵活转向性能奠定当代中量级Superbike的标准。
Suzuki GSX-R750的成功,车厂以她为基础开发马力及排气量更强的GSX-R1100,1985年面世时,由于车辆只有197kg及130匹马力(而当时的竞争对手一般超过230多kg),并缔造265km/h最高市贩车速,因此获得正宗正宗重量级Superbike的称号,可是当时的双翼梁铝合金车架还未成熟,再者车体庞大,减低了车辆的高速的稳定性、转向性及刹车性能,因此人称「飞天棺材」。
1989年,铃木推出新版GSX-R1100,车辆更采用新设金的铝合金车架,意味着车身能够抵受更大扭力输出,排气量亦由1052cc增至1,127c.c.,马力急增升至143匹,虽然1998年尾期的GSX-R1100马力高达156匹,车重则增至221kg。
自一代GSX-R1100面世后不久,Yamaha1987年推出更胜一筹的FZR 1000,车辆的焦点是同厂FZ 750的20气门引擎,加强排气的EXUP系统及铝合金DELTABOX车架,车辆虽然比GSX-R1100重7kg,但多了5匹马力及更纤巧体积的优势,卓越性能稳占当时冠军宝座。
经过不断改良后,1994年最后一代的FZR 1000马力多达145匹,可是92年面世的Honda CBR900RR的出现,却改写了近代Superbike的历史。
1992 Honda CBR900RR Fireblade-偷轻高手
●第一代Honda CBR 900RR面世前,Honda醉心在750的V4战车的发展上,无限级别的超级跑车则被之前介绍的Yamaha FZR 1000抢了风头。
从表面来看,Yamaha FZR 1000拥有145匹马力及1,002c.c.排气量,而Honda CBR900RR只有893c.c.及124匹马力,数字较输蚀,可是跟Honda CBR 600F一样的185kg重量,相比当年超过200kg的对手,在马力/重量比例却全面获胜。
原因非常简单,车辆以同厂的CBR 600F为蓝本,并且精简化,拆开包围后清楚看到引擎附近位置的零件甚少,结构较简单。翻查数据,车厂最初构思是CBR750RR,但当年Honda已有非常成功的V4 750战车(RC30/RC45),因此才造就CBR 900RR的诞生。
Honda CBR 900RR为甚么好弯,除了拥有纤巧车身外,前后采用了16及17寸轮框,为了弥补敏感转向反应,因此配上较粗的130/70轮带,而非传统120,所以轮带选择较少,其次是采用非常陡峭的20度/90mm前倾角及拖曳距及跟CBR 600F接近的1,405mm轮距。
这样的设定,令CBR900RR拥有当年600级的灵活性,同时兼备1公升的加速性能,还有本田User-Friendly的招牌菜-易驾及可靠性,使她快速风行全球。
Honda CBR900RR的成功,为车坛带来全新概念,Kawasaki在1994年推出ZX-9R新忍者,Yamaha在1996年以新的YZF 1000R ThunderAce取代旧款FZR 1000,但本田似乎未受到任何威胁。
1994 Honda CBR 9000RR-小改
1994年版CBR将孖圆灯改为蝙蝠型大灯,其余部位改动不大,马力输出跟旧款不变。
1996 Honda CBR 900RR又称918 / 1998 Honda CBR 900RR又称919
新车不但换上全新饮衫,旧款孖圆大灯由改为蝙蝠型大灯,像薄唇的入风口更移师至大灯下,排气量由上一代893c.c.增至918.5c.c.,所以个别地方称为918。而引擎的缸径增加了1mm至71mm,马力提升至128匹,新车继续轻量化,成功减少2kg至183kg,其余改良包括强化曲轴及使用铝制铮口等等,当年车价是港币$96,992。
1998年,Yamaha YZF-R1来势汹汹,Honda未意识到来者不善的道理,虽然CBR得到强化,可是外型只有轻微改动外,即使引擎、掣动及车架等得到全面改良,马力亦增至130匹,车辆亦减至180kg及增至919c.c.的排气量,风头暂被1公升的R1盖过。
● 2000 Honda CBR 929RR-全面翻新
面对强劲的R1,本田终于出手,全面为CBR翻新,虽然排气量只有929c.c.,但马力高达152匹及只有170kg重量,数字上比第二代R1(150匹/175kg)。
供油系统使用本田独家的PGM-FI电子燃油喷注,配合可变式进/排气调控系统(H-VIX),提升低转时的扭力性能,并且在排气管加入类似Yamaha EXUP系统,厂方称为H-TEV,利用电子感应控制活门开关,成功营造「段段有」的加速性能。
新的铝合金无枢轴式车架是偷轻的功臣,尾担直接连接到曲轴箱上,车厂称优点是当车头及车尾遇上震荡后降低互相影响,目的是提升稳定行车性,但缺点是曲轴箱要承受更大扭力,万一发生意外导到破裂,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可能厂方领悟到16寸轮框令转向返应过敏,所以改用现今非常流行的17寸轮框。幸运地,车辆推出前未遇上更严仅的欧盟2期环保法,新CBR929RR的速力才有非常显著的提升。
2002 Honda CBR 954RR-受环保法钳制
全新的2002 Suzuki GSX-R1000,只有170kg及160匹马力,横扫1公升级战车市场。虽然遭受Yamaha及Suzuki的夹击,本田在排气量方面仍有改进空间,面对两大强敌,CBR虽然由旧款929变为954,但进化度似乎有限。
除了是惯常偷轻瘦身上,可惜遭受欧2环保法钳制,即使厂方公布的马力数字较上一代大,但实际新车的加速力没有明显提升,还有依旧沿用无枢轴式设计,车辆最大卖点是外型上的改动及使用全钛合金制的排气管,很明显,CBR比对手显得落后。
2004 Honda CBR 1000RR Motogp RC211V成为亮点
2004年World Superbike改革,昔日的4冲750战车被淘汰,取而代之是1公升级Superbike及强劲的V2 Ducati,除了强劲的Yamaha YZF-R1及Suzuki GSX-R1000外,Kawasaki放弃ZX-9R并推出全新ZX-10R应市。
至于本田,本田的03 CBR 600RR获得空前成功,借鉴成功的例子,Honda照板煮碗,为全新的CBR1000RR注大大量MotoGP厂车RC211V的元素,当中「屁股喉」的设计及Unit Pro-Link尾避震系统最瞩目。
还有PGM-DSFI燃油喷注、涂有PMC(铝/陶瓷)膜层的中缸及与KAYABA开发的电子转向钉把,都成为车辆的卖点。提升至173匹的马力,目的是与对手抗衡。
2006 Honda CBR 1000RR-轻微改动
04年经过大改后,厂方不急于作大动作的改良,因此循例为06版进行升级工程,重点是令她缩小至跟CBR 600RR接近的体积,还有更跑车化的俯伏座姿,还有更聪明的HESD电子钉把,改善高、中及低速的行车表现。
●2008 CBR 1000RR-秉承超User-Friendly的Superbike宗旨
每款Superbike有各自的拥趸及市场,CBR由900至1公升,都是遵循易开的古训造车,广阔的Powerband,顺滑的加速力,不追求疯狂的马力输出,是适合大部份骑仕驾驶的Superbike,因此与其余三个品牌的战车有明显的分野。
从04版后,本田强调CBR是RC211V的化身,论相似度,08 CBR最神似,尤其是凹陷的车头设计,不过车辆的外型备受争议,甚至出现极端化的评论,不论你喜欢与否,凭着大量电子科技协助及纤巧的车身,这代CBR不但最强,甚至让只有一般技术的骑仕感觉像高手。
2012 Honda CBR1000RR-深厚功力
在昔日的摩托车黄金岁月,经常出现划时代产品,这些伟大的作品不但成为业界新标准,还可以启发其他车厂开发相同车种,而20年前面世的Honda CBR900RR,就是最好例子。
经过20年进化,即使CBR900RR已由当年900cc演变至今天的1000cc,而市场流行以急速爆发力的性能吸引玩家,但本田一如以往,坚持User-Friendly造车宗旨一直没有改变。
即使新车没有Traction Control,但本田认为,车辆先天的设计及良好的循迹性能,足以让骑仕在最安全环境下享受1公升跑车带来的驾驶乐趣。今次本志请来灿基的莫志辉先生,讲解新款2012 Honda CBR1000RR的设备。
2012 Honda CBR1000RR 規格表
呎吋 SIZE
全長 2,080mm
全闊 685mm
全高 1,130mm
軸距 1,410mm
座位高度 820mm
最低離地距 130mm
淨重 210kg(車頭重量分佈:109kg / 車尾重量分佈:101kg)
油箱容量 17.7L
引擎 ENGINE
引擎模式 水冷四衝程DOHC 16氣門直列4汽缸
排氣量
999.8c.c.
最大馬力 176hp / 12,000rpm (131kW/12,000rpm)
最大扭力 11.31kg-m / 8,500rpm (112Nm/8,500rpm)
壓縮比 12.3 : 1
缸徑x衝程 76.0 x 55.1mm
供油系統 PGM-DSFI電噴燃油噴注
左右舵角 -
前傾角 -
拖曳距 -
驅動模式 錬條
波箱 濕式多片6前速
車身CHASSIS
車架型式 鋁合金雙翼樑車架
前懸掛系統 43mm倒立HMAS套筒前叉,全調校,120mm行程
後懸掛系統 Unit Pro-link HMAS單筒避震,135mm行程
前制動系統 2 x 320mm浮動碟,配4活塞放射式卡鉗
後制動系統 220mm剎車碟配單活塞卡鉗
前輪胎 120/70 - ZR17
後輪胎 190/50 - ZR17
历代Honda CBR900-1000RR火刃拉花图片集1992-2012
1992 HONDA CBR 900 RR
1992 HONDA CBR 900 RR
1993 HONDA CBR 900 RR
1994 HONDA CBR 900 RR
1995 HONDA CBR 900 RR
1995 HONDA CBR 900 RR
1996 HONDA CBR 919 RR
1996 HONDA CBR 919 RR
1997 HONDA CBR 919 RR
1998 HONDA CBR 919 RR
1998 HONDA CBR 919 RR
1998 HONDA CBR 919 RR
1999 HONDA CBR 919 RR
2000 HONDA CBR 929 RR
2000 HONDA CBR 929 RR
2000 HONDA CBR 929 RR
2001 HONDA CBR 929 RR
2002 HONDA CBR 954 RR
2002 HONDA CBR 954 RR
2002 HONDA CBR 954 RR
2003 HONDA CBR 954 RR
2003 HONDA CBR 954 RR
2004 HONDA CBR 1000 RR
2004 HONDA CBR 1000 RR
2004 HONDA CBR 1000 RR
2005 HONDA CBR 1000 RR
2005 HONDA CBR 1000 RR
2005 HONDA CBR 1000 RR
2006 HONDA CBR 1000 RR
2006 HONDA CBR 1000 RR
2006 HONDA CBR 1000 RR
2006 HONDA CBR 1000 RR
2007 HONDA CBR 1000 RR
2007 HONDA CBR 1000 RR
2007 HONDA CBR 1000 RR
2008 HONDA CBR 1000 RR
2008 HONDA CBR 1000 RR
2008 HONDA CBR 1000 RR
2008 HONDA CBR 1000 RR
2008 HONDA CBR 1000 RR
2009 HONDA CBR 1000 RR
2009 HONDA CBR 1000 RR
2009 HONDA CBR 1000 RR
2009 HONDA CBR 1000 RR
2010 HONDA CBR 1000 RR
2010 HONDA CBR 1000 RR
2011 HONDA CBR 1000 RR
2011 HONDA CBR 1000 RR
2011 HONDA CBR 1000 RR
2012 HONDA CBR 1000 RR
2012 HONDA CBR 1000 RR
2012 HONDA CBR 1000 RR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