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许多人都已经听说了,突然之间,国产汽车的几家自主品牌搞起内战来了!
近期,中国新能源汽车圈上演了一出耐人寻味的“围剿戏码”。先是长城、吉利等传统车企接连发声,暗指比亚迪“价格战破坏行业生态”,甚至有媒体爆料某品牌联合供应商组建“反迪联盟”;然后是5月底长城老板魏建军的一句“车圈恒大”论,引发舆论沸沸扬扬,比亚迪直接成了舆论矛头的焦点;紧接着6月7日的重庆汽车论坛,吉利副总裁杨学良更是按耐不住直接点名比亚迪,给长城魏建军发了个“行业吹哨人”的小锦旗,同时紧咬“常压油箱事件”不放,这相当于是宣告和长城汽车结成同盟,公然拉开了内战大幕。
那么,比亚迪的“原罪”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数据冲击。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全球新能源市占率22%,单月销量突破35万辆,相当于大众、丰田在中国市场新能源销量的总和。然后是价格颠覆。比亚迪秦PLUS DM-i起售价7.98万元,仅为同级丰田卡罗拉燃油版60%;汉EV对标宝马5系,但价格低40%。最后是技术碾压。比亚迪DM-i混动系统热效率46.06%,而行业平均热效率是38%,刀片电池成本较三元锂低30%。
这种“降维打击”直接让合资品牌陷入两难:跟进降价则利润归零,不降价则市场份额归零。而部分自主品牌则更是陷入焦虑,因为当比亚迪将新能源技术成本压缩至燃油车水平时,国产燃油车的“平替策略”生存空间将被彻底挤压。
但真正了解比亚迪的人,那些具有大局观的人都知道:比亚迪的真正目标,从来不是“内卷”国产车同行,而是决心要打破外国品牌技术垄断与定价权,比亚迪发起价格战的深层逻辑其实是一场“以战止战”的全球突围,比亚迪正在下一盘大棋。
首先它要做的是用规模重构全球汽车产业链。
比亚迪的价格战并非“自杀式倾销”,而是基于全产业链自研自产的“成本核爆”。以秦PLUS DM-i为例,IGBT芯片、MCU芯片100%自产,单车成本降低1200元。第二代刀片电池能量密度210Wh/kg,成本0.45元/Wh,而行业平均数是0.65元,续航提升了15%。长沙基地全工序自动化率98%,单台车生产工时压缩至18小时,而丰田汽车是45小时。
这种“成本核爆”直接击穿了外国品牌的利润护城河。对比大众ID.4来说,这款车在欧洲售价是3.8万欧元,约29万元人民币,而比亚迪宋PLUS EV在德国售价仅3.2万欧元,但是配置更高。
所以比亚迪模式的直接效果就是倒逼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当比亚迪能做到以“燃油车价格”销售新能源汽车时,实际上就是在向全球宣告:燃油车时代的定价规则,已经作废了。
“价格战”的里层实际是“技术战”,比亚迪想要用专利壁垒封锁外资品牌的追赶者。
比亚迪近4万项专利布局堪称是“技术长城”。比如混动系统,比亚迪DM-i/DM-p双平台累计专利1200项,核心算法加密保护;再比如电池技术,刀片电池专利群覆盖结构、材料、工艺全链条,追赶者至少需3年时间方可突破;智能驾驶领域,比亚迪璇玑架构实现“三电一脑”融合,专利壁垒令新势力难以绕开。
所以,比亚迪的“技术+价格”双核驱动策略,实质上是在重构全球汽车产业的价值链。这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所需要的,往大一点讲,就是国运之争。
那么,为什么说中国汽车只有比亚迪才能打破外国品牌的垄断呢?吉利行不行?长城行不行?
大家知道,吉利重资收购沃尔沃,其破局思路是想借助外国品牌的影响力来助力吉利品牌的成长,主打的还是燃油车,至于现在新能源汽车,吉利实质上也是被迫转型。而长城开始压根就没打算跟上新能源汽车这班车,长城更痴迷于做好它的越野车。所以,如果没有比亚迪,吉利、长城依然在大规模扩产他们的燃油车。
但是在燃油车领域,无论从专利数量还是技术迭代,还是说产业链规模,国产汽车丝毫不占优势,只能沉迷于外资品牌的低价平替车自我满足。试问,中国汽车产业强国之梦何时能实现?
但是,比亚迪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从战略定力上看,比亚迪已经实现从“平替者”到“定义者”的跨越。
2020年停产燃油车,同行嘲笑“自断双臂”。2025年全球布局,在泰国、巴西、匈牙利建厂,绕过贸易壁垒直击外国品牌本土市场。这种“向死而生”的决策力,源于王传福对产业规律的深刻认知:“燃油车时代,中国是规则的接受者;新能源时代,中国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再看生态优势,比亚迪也实现了从“单车竞争”到“系统战争”的升级。
比亚迪的护城河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其构建的“新能源生态帝国”:能源端,积极布局上游锂矿、镍矿产业,使碳酸锂采购成本低于市场价40%。制造端有弗迪电池年产能300GWh,占据全球动力电池25%份额,且在三电领域,比亚迪实现百分百自研,垂直整合率高达90%以上。在应用端,比亚迪3000家直营店覆盖全国,确保了库存周转率仅7天,效率是行业平均数的6倍!
这种“垂直整合+横向扩张”的生态模式,让比亚迪在成本、技术、渠道三方面形成碾压性优势。
中国汽车产业的真正敌人,从来不是比亚迪,而是外国品牌的技术封锁与市场壁垒。当比亚迪在欧洲被征收30%关税时,当宁德时代被要求共享核心技术时,中国车企需要的是“一致对外”的产业共同体意识。
比亚迪的崛起,注定是一场孤独的远征。它不仅要面对外国品牌的围剿,还要承受国内同行的质疑与舆论的压力。当比亚迪用秦PLUS DM-i颠覆燃油车市场时,当其用汉EV在欧洲市场与BBA正面对决时,当其用仰望U8在越野领域定义新标准时,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企业的胜利,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中国汽车需要更多的“比亚迪”,而非针对“比亚迪”的内讧。因为只有打破外国品牌的垄断,才能让中国汽车真正走向世界;只有用技术赢得尊重,才能让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拥有定价权!
关注战略企划枪手说市场,涨知识听有见地的观点,老铁们再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