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车企重拳打击黑公关,特斯拉法务部为何微博零条零互动?

近年来,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车企之间的“黑公关”现象层出不穷。特别是随着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的普及,各种负面消息、恶意评论层出不穷,成为了众多品牌的公关“噩梦”。为了挽回品牌形象,一些车企不惜通过法律手段打击网络上的负面言论,控告网络上各个充当 “黑公关”的造谣者。

同行车企重拳打击黑公关,特斯拉法务部为何微博零条零互动?-有驾

然而,随着“黑公关”案例的增多,一些车企的公关部门在疲于奔命之余,也时常矫枉过正,直接一刀切地将一些车主切实的投诉与吐槽也视作“黑公关”,自我忽略网络上真实的批评,甚至某汽车品牌还整出了报警抓车主的荒诞大戏。

同行车企重拳打击黑公关,特斯拉法务部为何微博零条零互动?-有驾

转过头来看看特斯拉,尽管同样在中国市场面临着不少黑公关的压力,但其做法却与国内车企截然不同。更为有趣的是,特斯拉的法务部似乎格外“清闲”,至今未见其在微博上发布过任何关于黑公关的声明或控告。这一对比不禁让人思考:特斯拉为何能从容应对这些舆论风波?而国内车企为何又如此焦虑?我们不妨从这两者的不同做法中,探讨出一条应对网络舆论的新思路。

同行车企重拳打击黑公关,特斯拉法务部为何微博零条零互动?-有驾

法律诉讼加舆论打压,国内车企大力整治“黑公关”

如此前我们所讲,国内的车企在面对负面舆论时,大都选择“硬碰硬”的方式——通过法律手段,积极控告网络上的所谓“黑公关”。例如,某知名国内车企曾因车主的不满和投诉而对网络上一些自媒体平台、微博大V发起诉讼,指控他们发布虚假信息,损害品牌形象。这一举措无疑给这些平台施加了很大压力,但也暴露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消费者和舆论的眼中,过度的控诉反而可能让品牌形象更加模糊,甚至带来负面效应。

同行车企重拳打击黑公关,特斯拉法务部为何微博零条零互动?-有驾

更有甚者,某些车企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开始不择手段地打压正当投诉。尤其是在一些质量问题上,车主和媒体的反馈往往被视为“恶意抹黑”。即便是消费者的真实投诉,也被认为是某些不法分子借机“制造舆论”以达成个人目的。通过这种方式,车企不惜花费巨大的公关费用,试图消除负面舆论,并用各种法律手段进行“威慑”。然而,这种“堵嘴”式的策略往往让公众产生质疑,反而加深了对品牌的不信任。

同行车企重拳打击黑公关,特斯拉法务部为何微博零条零互动?-有驾

国内车企的这种做法固然能在短期内遏制一些负面消息的蔓延,但长远来看,却可能导致公众的反感情绪。而且,频繁的法律诉讼与公关危机处理,也让车企的品牌形象变得更加脆弱。毕竟,消费者并不傻,他们很清楚在信息透明的时代,品牌的真实表现最终会被放大。

同行车企重拳打击黑公关,特斯拉法务部为何微博零条零互动?-有驾

最近某跨界造车的知名品牌,就已经陷入了自证清白的桎梏,法务部四处出击,各种诉讼与舆论公关层出不穷,可即便如此,依然堵不住天下悠悠众口,一味对网络上不同的声音重拳出击,反倒令人徒增反感。

同行车企重拳打击黑公关,特斯拉法务部为何微博零条零互动?-有驾

不惧黑公关,特斯拉法务部微博“零条”记录

与国内车企焦虑地反击负面消息不同,特斯拉的做法则显得格外从容。多年来,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舆论风波层出不穷,尤其是与质量问题和售后服务相关的负面新闻几乎常年不断。从上海超级工厂的生产问题,到部分车主投诉新车刹车失灵,特斯拉也曾面临过不小的压力。

同行车企重拳打击黑公关,特斯拉法务部为何微博零条零互动?-有驾

以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特斯拉“刹车失灵”事件为例,对于任何一家车企而言,都是一次灾难级的公关危机,尽管部分高管的发言有失偏跛,但特斯拉的法务部始终保持低调,也没有祭出舆论打压的招数。直至法院给出最终裁决,特斯拉胜诉,特斯拉法务部也没有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布过任何关于黑公关的辟谣或控告声明。

同行车企重拳打击黑公关,特斯拉法务部为何微博零条零互动?-有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的微博账户至今“零条”记录,这个事实本身便具有相当大的象征意义。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大企业都会通过社交媒体来发布信息、回应客户、管理公关,然而特斯拉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他们不急于回应网络上的每一个声音,也不强求媒体为其做正面报道。甚至在面对消费者的不满和媒体的质疑时,特斯拉始终选择“默默做事”,不去纠缠与网络上的负面言论,用自己的产品质量代替法务发声。

同行车企重拳打击黑公关,特斯拉法务部为何微博零条零互动?-有驾

特斯拉的态度可以总结为:真正的强大不怕抹黑,正面口碑的积累远比回应黑公关更为重要。而特斯拉的“沉默”策略,也恰恰突出了一个观点:强大的企业不怕任何声音的抨击,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最终会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同行车企重拳打击黑公关,特斯拉法务部为何微博零条零互动?-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