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三季度利润下滑,销量减少,电动车增长

如果说财经新闻是一场查案,刚刚公布的梅赛德斯-奔驰三季度业绩,就像被人摆到桌面上的一份“损失清单”。你看那份数字,利润同比下滑三成有余,营业利润甚至直接断崖式砍掉了七成——场面不算血腥,但对习惯了“德国平稳”的投资者来说,多少有点像在自家后院发现一锅烧糊的香肠,气味刺激,原因却并不单一。

假设你是奔驰财务部的老账房,坐在慕尼黑的办公室里,展现出的情绪应该不会很外露。面对利润下滑31%的数据,先看增减项、再比同期、最后挑出那个格外扎眼的“裁员成本、美国关税、需求疲软”三板斧。德国人讲究一切有据可查,于是每个数字后头都能扒拉出一条证据链,就像卷宗里的一串指纹,清楚不花哨。

重回案发现场,客观描述一下整个事件始末:2025年三季度,公司销售收入是321.47亿欧元,上一年同期345.28亿,这个下滑的速度说快也快,利润跳水更让人心头一紧——营业利润只剩下7.50亿欧元,同期为25.17亿,下滑70%。听上去像打了重麻药的一局扑克,牌还没发完已然输光。净利润、息税前利润,扣除完各种项目,完成“三连跌”。

奔驰先用裁员成本、美国关税、需求疲软充当减速带,但再仔细推敲,推理出这只是冰山一角。欧洲排放标准逼着豪华品牌集体转型电动化,而电动车利润率又低得像自行车,传统燃油车的“奶酪”被割得七零八落。奔驰只能边裁员边重组,还要应付电动车产线的重投入,三头六臂都不见得忙得过来。

再看销量一栏。表面数字:全球52.53万辆,同比跌去12%;新能源车型却涨了——纯电动车销量5.12万辆,同比增长22%。这仿佛冷冷抛出一句:“燃油车在流血,电动车也不是救命药。”细数各大市场,中国销量12.51万辆,跌11%,依然是最大单一市场,占全球总量四分之一。但最大并不等同于最稳,毕竟中国市场的变化比夏天的雷阵雨还快,豪华品牌这里说泼冷水下个月可能改喝鸡汤。

顺带一提,遭遇挑战的不只是奔驰。隔壁几家:宝马、保时捷、奥迪,都会在营收表格上看到“下滑”或“增长趋缓”的红字。比如宝马,三季度全球交付量58.83万辆,看似膨胀,实际上在中国还是呈现了微跌(14.71万辆,下降0.4%)。外科手术一样的数据清单,把行业的共同症候一一剖开,诊断结果只有一行——豪华车市场的老玩家正在变老,新对手、新标准、新消费习惯,谁的路线不掉点头发?

至此,如果问我个人理解:奔驰三季度的数据并不意味着“品牌衰落”,而是周期性挑战与结构性矛盾的叠加反应。裁员和关税只能短期压缩支出,电动化转型却是无底洞。比起“利润保卫战”,更像是在“品牌迷宫”里找出口——豪华和技术能否在新能源时代重新站队,没人敢拍胸脯保证。

当然,数据就是一组冷冰冰的尸检报告,背后往往是更复杂的故事。比如奔驰推出的全新纯电GLC SUV、纯电CLA等系列高端车型,看上去像是“借新药救急”的举动,但光看预售价(25.9万、29.9万),和那些“超级新势力”比,性价比还真不一定能打动中国买家。业界最爱夸奔驰的MBUX HYPERSCREEN大屏幕——39.1英寸贯穿三屏,听起来像电影院搬进了副驾驶,但中国的年轻用户似乎更关心“续航多少、电机是不是自研”。

如果按现实主义标准复盘,奔驰正在用“电动化、智能化、高端化”一套加速器冲刺,但问题是弯道太急,对手太多,观众(用户)耐心有限。不仅在中国,在北美、欧洲同样感受到压力。美国关税带来的成本膨胀,是狠狠一记钉子,而欧洲排放标准更像一道呼吸障碍,传统燃油车要断气却还没学会新呼吸。

职业自嘲环节:在中国豪华车市研究久了,常常有种“现场勘查后的虚无感”。一边是车企张扬的“新战略”,一边是财报里被不断稀释的利润。电动车好像投资界的新偶像,但“比烧钱谁都慢下车”,造车这行没一个是省油的灯,奔驰也难免变成“边规范边试错”的工程师。严谨的事要搞得像“无罪推定”,其实大家都在攒“下个季度的好消息”,回头十年一看,没听说谁是赢家。

奔驰三季度利润下滑,销量减少,电动车增长-有驾
奔驰三季度利润下滑,销量减少,电动车增长-有驾
奔驰三季度利润下滑,销量减少,电动车增长-有驾
奔驰三季度利润下滑,销量减少,电动车增长-有驾
奔驰三季度利润下滑,销量减少,电动车增长-有驾

最后,种种数据和新车规划之下,梅赛德斯-奔驰能否重回增长轨道,依然是个“开放性谜题”。市场高度不确定,品牌向新旧坐标拉锯,投资人和用户各自算账。也许汽油味不会一夜消散,电流声也不会传到每一个车库。那么您怎么看:在电动化、电商化、智能化的狂潮下,豪华品牌究竟还能守住几分独到的尊严和利润?还是说,奔驰、宝马们会像老派侦探那样拼命追问,最后发现答案也不过是个“待定”?

案件还没结。反正车市的路,比奔驰的发动机还要耐磨。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