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继续卷,就是会爆炸的充电宝!
近期民航安全数据显示,今年已发生15起旅客携带充电宝在空中起火冒烟事件,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民航局紧急发布禁带令后,罗马仕、安克等品牌相继启动召回,矛头直指中美合资企业安普瑞斯——其供应的电芯因擅自将陶瓷隔膜替换为廉价塑料,导致数百万片存在绝缘失效风险的电芯流入市场。
目前,安普瑞斯以70%的市场份额垄断国内充电宝电芯供应,而罗马仕、小米等品牌的3C认证已被集体暂停,一场席卷行业的信任危机正在爆发。
一、锂枝晶刺穿安全防线:爆炸背后的技术逻辑
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本质是锂离子在正负极间的迁移过程:正常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嵌,经电解液嵌入负极石墨层。但在快充(高电流)、低温(<0℃)或过充条件下,锂离子会因嵌入速度滞后而在负极表面沉积为金属锂,形成树枝状的锂枝晶。
锂枝晶生长的三重催化因素:
1. 电场与浓度差驱动:电极表面电场分布不均、电解液中锂离子浓度差异,导致离子迁移速度不同,优先在局部区域沉积生长;
2. 负极表面缺陷诱导:粗糙或有孔隙的负极表面更易引发锂离子聚集,加速枝晶成核;
3. 极端条件激化:低温快充使析锂概率提升5倍,连续200次快充可致内阻增加8.7%。宁德时代数据显示,68%的电池热失控事故与锂枝晶相关,快充时其生长速度可达常态3倍。
尽管锂枝晶高度仅几微米(隔膜厚度约16微米),但密集生长或机械挤压会刺穿隔膜,导致正负极短路。此次安普瑞斯将陶瓷隔膜替换为塑料后,热稳定性骤降,长期充放电使隔膜老化速度加快,最终突破绝缘防线。
二、价格战绞杀下的行业乱象:3C认证为何沦为“免死金牌”?
(1)认证体系的漏洞与利益博弈
2024年8月1日起强制执行的3C认证,本是安全准入的最后关卡,却因“企业送样”机制沦为形式。部分厂家送检时使用A级电芯(循环衰减低、内阻<1%差异),量产时偷换为B/C级混装电芯(一致性差异3%-5%,热失控风险激增)。
更讽刺的是,企业每年仅需应付一次抽检,罚款最高数万元,而爆款充电宝月销数十万台下,单台节省5元电芯成本即可月赚百万违法成本远低于暴利诱惑。
(2)电商算法与供应链的恶性循环
电商平台“低价+高销量”的竞价逻辑,将30元的10000mAh充电宝推上销量榜首。2020-2025年间,同类产品均价从115元腰斩至30元,伴随的是不合格率从19.8%飙升至44.4%:
• 材料降级:A级电芯被杂质率高的廉价原料替代,温控芯片与散热片被省略;
• 工艺缩水:电芯厂外包生产,代工厂为压成本混用B/C级电芯,甚至省略隔膜涂层工艺;
• 消费认知偏差:消费者更关注容量、外观等显性指标,对安全性能的隐性需求被忽视。
(3)垄断供应的风险传导
安普瑞斯凭借70%市场份额形成垄断,其擅自更换隔膜材料的行为,通过供应链迅速波及罗马仕、安克等品牌。这种一家犯错,全行业买单的现象,暴露了上游核心部件依赖单一供应商的系统性风险。
三、从行业洗牌到全球警示:质量红线如何重筑?
(1)监管升级:从“事后抽检”到“现场管控”
2025年5月6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强制调整认证程序:型式试验样品从“企业送样”改为“生产现场抽样”,并要求量产产品与送检样品100%一致。6月18日,工信部拟出台《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新增锂枝晶老化测试、关键材料溯源要求,并强制要求智能监测电池电压、温度等安全参数。
(2)越南摩托车的前车之鉴
1998年,中国摩托车以日本品牌半价杀入越南市场,三年内市占率达80%,但为压价将车架钢材厚度从1.2mm减至0.8mm,省略电泳工艺,导致平均8个月需大修,大修率是日系车6倍。
2016年,日系品牌以95%份额反超,中国品牌份额不足1%。这一溃败与当前充电宝行业如出一辙:当价格战碾压质量底线,最终必遭市场反噬。
(3)新能源汽车的警钟
充电宝危机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警铃:若延续“低价内卷”模式,忽视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安全冗余设计,未来可能重蹈“越南摩托车”覆辙。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竞争力,不应押注于短期销量排行榜,而需在电池材料、制造工艺等核心环节建立高于国际标准的安全体系——毕竟,当万辆级电动车在十年后面临老化考验时,今日埋下的质量隐患或将集中爆发。
从万米高空的充电宝冒烟事件,到越南市场的摩托车溃败,商业史反复证明:以牺牲安全换取价格优势,无异于饮鸩止渴。
当3C认证从“企业送样”走向“现场抽样”,当锂枝晶测试纳入强制标准,这场行业洗牌本质上是一次价值回归——让安全从隐性需求变为显性竞争力,让企业明白:在全球化市场中,能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价格战,而是穿越大气层的质量底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