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长城汽车的深度解析展现了这家企业在35周年这一关键时间节点上的一些重大变革、挑战与机遇。从魏建军的情怀营销,到业绩数据的回暖,再到内部人事布局调整,可以看到长城汽车试图通过全方位的调整与革新,重塑自己在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中的定位。以下是一些核心观察和思考:
---
### 1. **从销量危机到初步复苏:数据背后的故事**
长城汽车2023年初经历了销量下滑的危机,但在多重努力下,上半年终于将累计销量扭负为正。以下细分来看:
- **高端化和新能源规划有起色:**
- 魏牌6月冲破万辆大关,蓝山、高山“双旗舰”拉动品牌热度,成为长城旗下增速最快品牌。
- 新能源车6月销量同比增长39.45%,显示出长城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 **聚焦方盒子市场优势:**
- 哈弗猛龙、大狗等车型表现亮眼,坦克300依旧是硬派越野的标杆。
- **海外市场持续稳健:**
- 尽管贸易环境不利,但海外销量微降1.9%,足见长城的全球布局具有韧性。
然而,这些成绩背后也暴露了问题:
- 魏牌和哈弗的高光表现掩盖了欧拉和坦克等品牌的增长乏力问题。
- 主力车型的高度依赖以及部分新车型增速放缓(如哈弗枭龙MAX)显示,产品线的平衡性仍需加强。
---
### 2. **触底反弹的背后:技术派高管的上位与组织架构调整**
长城汽车正在通过人事调整和组织再造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 **刘艳钊与传播中台:** 刘艳钊被提拔为副总裁,主管传播中台,标志着技术派高管逐步占据核心战略岗位。传播中台的成立,则是长城企图构建标准化管理与执行体系的一个重要步骤。
- **营销策略的反思与重构:** 魏建军的多次公开表态表明,营销体系的改革是长城内部转型的关键环节。新任命的CEO(如冯复之、常尧等)将如何带领品牌走向新阶段,值得关注。
这些调整释放了两个信号:
1. **向内提拔的趋势:** 从车间组长到品牌CEO,刘艳钊的晋升轨迹说明长城更倾向于用内部培养的人才推动改革,这也显示企业对内部体系积累的深度信心。
2. **技术派高管走向前台:** 这或将为营销注入更多技术视角和产品逻辑,这种强技术背景与营销的结合能否奏效,有待时间检验。
---
### 3. **情怀与责任交织下的企业自述**
魏建军拍摄《年方35》的短片,无疑是一场特殊的传播行动。
- **情感营销与集体共鸣:** 短片以“35岁”——一个许多中国职业人群的压力戒点为切入,不仅让中年人“破防”,也为长城汽车注入了一层更人性化的外延。这种营销方式试图突破传统广告直接卖点输出的局限。
- **自我剖析与形象重塑:** 从“长城汽车还挺得过明年吗”的痛苦发问,到“质疑、冷眼、初心没变”的感性表白,魏建军试图在情怀中强调企业的适应性与韧性。
这无疑是一次直面竞争压力与行业挑战的有力宣言——长城不仅仅是在讲故事,而是希望在情感连接中夯实品牌形象,并传递出对未来革新、发展、责任的自信。
---
### 4. **挑战犹存:未来之路如何走?**
尽管长城汽车在6月及上半年的表现出现回暖迹象,但放眼未来,则挑战依然存在:
- **高端化战略如何持续精进?** 魏牌蓝山和高山的初步成功证明了市场对高端新能源MPV领域的需求,但这一领域玩家众多,理想、极氪等品牌已占据了一定先发优势,魏牌如何脱颖而出仍需要新突破。
- **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的步伐是否足够快?** 面对新能源车市的“价格战”浪潮,长城的技术优势能否有效转化为市场优势。
- **多品牌、多矩阵协同效率问题:** 从坦克品牌的增长瓶颈,到欧拉品牌的腰斩式下滑,品牌间如何实现均衡发展仍是一个长期课题。
---
### 结语:中年的长城,“再出发”的挑战与希望
长城汽车的35年历程像极了一个步入中年的个体:经历了无数弯路与风雨,面对行业“内卷”依然步履维艰,但对初心的坚持和对未来的执念,让人足够感知其向上生长的力量。
魏建军正在通过一次“向内挖潜”和“向外破局”的企业革新,将长城推向一个新的关键拐点。正如《年方35》中所说:“这一路,‘坑’没少踩,弯路没少走。”未来如何避免更多弯路、加速前行,将决定长城能否在新一轮汽车市场洗牌中焕发真正的活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