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看到大众安徽的中大型纯电SUV申报,心里其实挺复杂的。毕竟,大众在中国的布局,尤其在安徽的投资,算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关于它的尺寸——长五米多,宽差不多1954mm,轴距超过三米,这样的规格,基本上是奔着一个家庭豪华市场去的。对于这价位、这个尺寸的车,要我说,归根结底还是得看消费者的接受度。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款车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和很多新车争长续航的玩家不一样。虽然磷酸铁锂续航成本低、循环耐用(估算1000次左右容量还剩一半),但能保证700km续航,是真的不简单。中国用户,尤其是这个价位段,可能更在意用车成本——比如保养、电池使用寿命,或者百公里油耗算下来,电费是不是比汽油划算。粗心估算一下,按每度电0.5元、续航700km、电池容量估算到百公里14度电,电费差不多7元。其实也没高到哪里去。
但我一直在琢磨,这车的竞争对手到底是什么。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汉这种,续航都在600到700左右,价格区间也差不多。真的,亮点在于运动外观和快充技术。快充,官方说5分钟充300km续航,我就想,值得相信吗?其实有点像咱们平常充手机,充电速度快也可能意味着电池寿命会掉得快(或者是电池管理系统作弊,实际效果打个问号)。假设这个真能靠谱实现,那对经常出差、或车主便利性的提升是真的有用。
这车的造型——光滑、没有太多线条,像个光板似的,会不会长久看腻?这个问题其实没人能一语道破。设计师把大灯放在最容易剐蹭的位置,这点我觉得挺奇怪的——不如把大灯做到高出悬挂、包裹在保险杠中,这样更耐撞。但是,设计师可能确实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造型优先了。
供应链方面,宁德时代做电池成本慢慢降,技术门槛也逐步降低。大众用磷酸铁锂,反映了对成本的控制和对安全的考虑。可安徽的产能逐步上来,跟神龙、奇瑞之类的合作没太大差别。到底哪个车企能扛起新国货大旗,还得看销量。毛利润、渠道铺开还得算,毕竟一线销售还是得花时间培养。
我还记得朋友在修理厂说的——这次大众的新车,最不靠谱的反倒是假装运动的线条,动不动就出现漏水、异响。虽说运动外观能帮你吸引一部分年轻用户,但真实用感受呢?这车的悬挂、底盘,估计得拿GTI做对比,才阴影分明——日常用的舒适感要比运动风更重要。说到这,我有没有想得太理想了?这个车才刚露个头,真正的市场风向还得看用户的反应。
这个车的管理体制也挺复杂的。大众安徽,是大众集团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归属于上海大众(上汽大众)还是德国总公司?我估计是上海大众主导,毕竟安徽的产能要配合老大的整体布局。G9换标版——这点我没细想过,但感觉像是个可能性。大品牌在国内换标,其实也说白了,就是想降低价格、扩大份额。
谈到L2++。这个技术我想了想,应该是比L2更高级的自动驾驶辅助,比如高速自动巡航+车道保持+自动变道,而不用每次都操心方向盘。大众在这方面积累不少,但打包成L2++,其实还在做半自动驾驶的范围,真要到自动驾驶,还得看标准和法规。
哎,说到自主配备的配置,那是不是德国出logo,技术全中国制造更靠谱?我不知道,为啥总感觉国产车打底子更扎实——虽然车企的‘光环’还是得自己撑。(这段先按下不表)回头再看,实际上,车的耐用性、可靠性,才是真的决定生存的关键。你们觉得呢?中国的配件供应链,能不能真支撑起长期大批量的制造?毕竟,刚上市的车,要打的怕是价格战+口碑战。
这车的绝唱,可能就是那些一碰撞就裂的大灯盖或悬挂太软的问题吧。设计师,要是不那么黏着光滑流线,是不是也会少点刮蹭损失?又没办法,毕竟追求科技与外观兼得。你们觉得一台在家里能坐个家庭影院的SUV,能撑多久?会不会真像媒体说的:慢慢变成快充模样的小怪兽?
这么说吧,究竟大众在中国的核心车型能撑多久?除了忽悠的广告词,像700公里续航这类,能不能真的走到用户手里?你们怎么看?开着它,最在意的,是不是那点实际用感——未来几年,这个续航能不能一如既往地跑?毕竟,行业高速发展,天天能不能实现还得靠时间验证。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