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或许终将成为雷军的“滑铁卢”。
论搞流量营销,雷军如果称第二,中国无人敢称第一。
不过,如果只是对于小家电之类的产品吹吹牛,那无伤大雅、无可厚非;但对于人命关天的汽车吹过头,就往往容易搞出涉及生命安全的大事。
无论是3月份小米汽车高速碰撞后燃爆事件,还是最近SU7 Ultra车主集体要求退车,都在显示“小米汽车”这一现象级新能源汽车正在跌下“神坛”。
小米汽车:光速崛起的“现象级”电车
完备而强大的中国制造业,似乎让一切代工成为可能。无论是家电、手机,还是号称“现代工业集大成者”的汽车。
油车领域,国外巨头都是百年积累。即使国内车企“站在巨人肩膀上”,自身也要摸索个十几二十年打造产品。
但新能源汽车似乎在彻底打破这一模式:供应链和产能遍地都是,只要有资金、懂营销,三年时间造个车并非难事。
在这样的逻辑下,拥有充沛现金流和营销基础的小米来造个车,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事情的进展确实也都顺风顺水:从2021年宣布造车、2024年开始销售,到首年单款车销售量即超13万辆,让各界为之侧目。
对安全没敬畏,把速度当信仰
小米汽车的迅速成功,也让市场充分见识了营销的力量:外形仿照保时捷,在小米那不会成为问题;一个行业常见的配置或做法,在雷军口中好像是划时代的创新那样。
对于车辆最重要的安全问题,并非是小米汽车最需要突出的要素。恰恰相反,小米最浓墨重彩的是“速度”。
雷军说“速度是一种信仰”,小米汽车的营销似乎也一直围绕着速度——小米SU7零百加速只要2.78秒。不知道的,还以为小米是专门卖赛车的。
但稍有开车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日常开车加速度并没有那么重要,很多时候反而成为一种安全隐患。比如红绿灯起步阶段,如果加速度太快,对于仍然停留在过道区域的人和车辆来讲是极其危险的。
因而很多人批判小米汽车对于安全没有敬畏,把不成熟的车卖给不成熟的人。
但是一切以销量说话,消费者愿意买单就好。
反噬:安全隐患和夸大营销终将暴露
小米汽车上市后,一直爆出事故率高的问题。对于一家造车时间不过3年的车企而言,这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一开始也并没有对小米销量产生多大的影响。至于营销方面,也还是该怎么吹就怎么吹。
但3月份末高速碰撞直接燃爆事件,让公众意识到缺少足够安全保障,可能需要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于是开始重新审视小米汽车的安全问题。
小米汽车也因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迅速褪去光环、跌下“神坛”。甚至一向在网络上异常活跃的雷军,也相比以往低调许多,那句经典的“速度是一种信仰”也不再耳闻。
不过屋漏偏又连阴雨,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信任危机仍在加剧。
近期一大批SU7 Ultra(小米汽车高端车型,官方指导价52.99万元起)车主要求退车,再次掀起轩然大波。
原因是他们花费4.2万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实际并不具备官方宣传的“高效导流”等功能,存在虚假宣传或者官方表达有误的问题。
此前,小米汽车官方宣传话术是:“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完全复刻小米SU7 Ultra原型车,采用了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2个贯穿风道,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
在事实面前,小米汽车也不得不道歉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复刻造型的需求之外,还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我们对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
汽车,无论油车还是电车,最终还是回归于制造业。而制造业的底色,是踏实的工匠精神,而非搭台唱戏。
汽车还是人命关天的交通工具,车企当有敬畏之心:速度不能当成信仰,安全不能视为儿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