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多次痛批行业潜规则
此前央视调查发现,多家知名电动车品牌门店存在“先上牌后解速”的违规操作。记者暗访时,店员直言不讳:“交完钱提车就完了,剩下的事我处理”,甚至有商家在确认记者非暗访人员后追出店外承诺“想骑多快就骑多快”。
这种明目张胆的违规行为已成行业潜规则,店家通过专用解限速工具,将合规电动车的时速从25km/h提升至40-50km/h,同时篡改仪表盘显示,使车速永远定格在"合规"的25km/h。不仅是央视,像江苏卫视等地方媒体也多次报道,电动自行车“先上牌后改装”的乱象。
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使得新国标沦为一纸空文,也不得让人思考,当标准与群众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时,再严厉的禁令也难以落地。
限速25km/h为何遭遇全民吐槽?
“这年头,共享单车都能飙到30km/h,好点的自行车腿蹬快点也有25km/h,凭什么电动车必须这么慢?”网友的吐槽道出了大众心声。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普通人骑行自行车时速可达15-25km/h,高级自行车甚至能达到35-40km/h,这意味着限速25km/h的电动自行车可能还跑不过人力自行车。这种明显违背常理的标准,被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直指为“不骑车的人定出来的造车标准”。
面对民意,工信部依旧坚持安全理念,不可否认限速确实能更加安全,但这也变相催生了改装的灰色产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只要这个限速存在,那改装乱象就不会得到彻底遏止。
破局之道:允许电轻摩合法上路
那有没有既能限速又能减少抱怨的方案呢?其实还是有的,那就是允许电轻摩的合法性,合法上牌和上路,这也是很多人比较赞同的一点。
比如,江苏盐城、镇江等地自2024年起,允许电轻摩在除快速路外的其他道路合法通行。这一政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电轻摩时速可达25-50km/h,满足了市民对合理速度的需求,如果嫌弃电自限速太严,那就可以选择电轻摩合法上路。
我想,当老百姓能够选择更多车型上路的时候,电动自行车限速25km/h就不值得吐槽,如果再抱怨那就纯属是挑刺了。
小甄总结
个人认为,电动车涉及民生,标准的制定需要更多“用户思维”,也就是标准制定者应该走出办公室,体验一下25km/h的电动车,感受外卖骑手被算法催赶的焦虑。只有理解老百姓的无奈,才能设计出既保安全又惠民生的管理方案。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电动车资讯,可以关注、推荐、转发,一起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