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数据把大家惊得不轻。根据某些财报显示,有些造车新势力的亏损已经突破百亿规模了。百亿啊,不是百万元,是百亿。这种数字摆在桌面上,第一反应当然是“这也太不正常了吧”。亏得这么狠,他们到底还能撑多久?是不是离崩盘不远了?
但等等,别急着给它判死刑。我们先别凭第一感觉下结论,先拆开看看这个亏损到底怎么来的。从销量、营收、毛利这些基础指标开始捋,一层层往下看。先说销量,几个头部的新势力其实卖得并不差,起码在新能源市场里算有点声量了。一个月几万台的交付量虽然和传统车企比还有差距,但和其他初创公司比已经不错了。再看营收,有些企业年收入已经干到几百亿了,规模是在快速扩张。但问题就出在后面,收入是好看的,可毛利率却明显拉胯,甚至不少公司直接是负毛利。负毛利是什么概念?就是卖一台车还亏钱。这事就很离谱了。
那为什么会亏?是不是车卖得太便宜了?或者成本太高?其实这两方面都有。新能源车企现在竞争太卷,价格战打得血流成河。动不动就降价,补贴一轮接一轮。尤其是今年头部公司带头降价,逼得所有企业跟进。别说赚钱了,连成本都难保住。而成本这块,新能源车的电池、芯片这些关键零部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成本结构本身就比传统燃油车复杂得多,再加上研发投入又大,亏损几乎是必然的。
再往下拆研发成本。这里是个大坑,新势力在技术上砸钱的力度真是肉眼可见。比如某家很有名的新势力去年研发支出直接干到了百亿级别,几乎把营收的三分之一都投进去了。为什么这么砸钱?因为他们没有选择。不砸钱,就没办法追技术迭代;没技术,就没竞争力。比如智能驾驶、三电系统,谁不抢先一步,谁就要被市场淘汰。在新能源赛道上,技术壁垒几乎是生存底线。
但这里有个结构性问题。研发投入大,带来的短期直接结果就是利润难看。注意,是短期。研发本质上是长期投资,今天砸的钱可能是为了未来三年甚至五年的技术回报。也就是说,现在的亏损更多是战略性的,而不是单纯的“活不下去了”。这种战略性亏损并不是个例。拉同行对比一下,标准的传统车企,比如某些合资品牌,他们在新能源领域刚开始发力时,也经历过类似的亏损周期,只不过传统车企靠燃油车还撑着。再看外资品牌,像特斯拉这种“老牌新势力”,早期也是靠亏损“养出来”的,现在才开始盈利。
那是行业规律吗?几乎可以这么说。在新能源赛道上,前期投入巨大,几乎是所有企业绕不开的阶段。造车这件事本身就烧钱,尤其是初创企业,没规模优势、没供应链基础,搭建这套体系就是在堆资金。但问题是,烧钱的动作到底是不是乱花钱?这个得分开看。像研发投入、产线建设这种,是必须烧的。但如果是营销战打得太猛、价格战冲得太狠,那就有点失控了。有些品牌为了抢市场份额,直接把价格压到极限,这种短期搏杀其实并不是所有企业能撑得住的。撑不住的,最后只能被淘汰。
所以,这百亿亏损到底有多吓人?看着吓人是真的,但也不必全盘悲观。这些数字背后很多是结构性因素导致的,并不全是企业无能或行业崩坏。更重要的是,亏损是一种阶段性现象。如果企业能熬过初期投入的压力,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那么亏损规模就会逐渐缩减。关键是,他们的下一步目标是什么?比如研发的技术能不能成功落地,比如供应链成本能不能优化,比如市场份额能不能稳住。只要这些动作有章法,亏损其实是可控的。
最后还是要回到一个核心问题:创业造车,是个慢活。当下的亏损,更多是赛道规则决定的,而不是某一家企业出了大问题。当然,这不代表所有新势力都能成功。有些亏损是战略性,有些可能真的是没活路了。这个时候,要紧盯的不是表面的数字,而是它们能走多远。新能源车企里,有人会活下来,也会有人倒下去。但这个行业本身,早就做好了迎接大浪淘沙的准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