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库里那辆蔚来ET5T像个沉默的侦探,孤零零站着,电池充满却不敢启动,仿佛知道一旦点火就有可能被远程“处决”。
金女士每天经过,习惯性拿出手机刷一下“车机账号”,显示的依然是上一个车主的名字——像是房子里还留着前房东的钥匙。
她曾经幻想,这辆仅行驶几千公里的“准新车”,是自己精明消费的战利品,现在却变成了烫手山芋。
如果我是她,可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参与了一场真人秀——只不过奖品是一份金融谜团。
事情的脉络其实不复杂,比瓜子二手车的广告词还直白。
2024年3月,金女士在瓜子平台上看到这辆蔚来ET5T,只用过三四个月,价格比新车低了四五万,等同于省下了购置税。
她没多想——毕竟,平台宣传的“严选车”“无泡水无事故”“车主少花钱”都像保险条款一样靠谱。
远程看车、交定金、付尾款、平台代办过户,一套流程丝滑得像电影剪辑。
可是,影子里的东西总藏在明亮的流程之外。
车机系统无法变更账号,是这个故事的第一个谜团。
蔚来的工作人员告诉她,账户锁定因为车辆有未结清贷款。
金女士一查,发现所有权其实归属于“上海蔚来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而且已经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做了抵押登记。
合同写着“租赁期限84个月”,租金已经逾期。
换句话说,金女士买的不是一辆被前任用过的普通二手车,而是一个还在“服刑期”的融资租赁产品。
车辆随时可能被远程锁死,车主权益只是个空壳,核心车机功能被原车主控制,还可能实时录音录像——车像是被植入了“特工芯片”。
她开始维权,瓜子平台的态度是:我们已记录反馈,售后不归我负责,请拨打400客服,客服说已记录反馈……仿佛所有客服话术都被标注成“已读不回”状态。
她要求提供实际售车方信息,遭到拒绝。
投诉到市场监督管理局,被告知需要司法解决。
最后,金女士走到了法庭门口,要求撤销购车协议,返还购车款、保险费、装饰费,并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三倍赔偿。
如果从证据链来看,这件事甚至比普通二手车纠纷更有戏剧性。
金女士完成了全部付款,平台承诺车辆无贷款,结果车辆存在融资租赁及抵押,这不仅涉及产品信息不透明,还涉及安全隐患和法律风险。
律师的观点是:平台有能力和义务披露车辆重大信息,未享有完整所有权的车辆出售给消费者,属于欺诈行为,应当退一赔三。
专业术语里,这叫“处分权瑕疵”,用瓜子的话来说就是“不能过户的车就是问题车,应该退车退款”。
这还没完。
瓜子二手车平台销售人员接受采访时说,“贷款车辆只有解押后才能售卖”,但又回应“具体问题会有相关部门处理”,类似金女士的投诉“没有印象了”。
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瓜子二手车的投诉超过5000条,内容集中在“涉骗、不予退款、客服不处理”。
消费者反映,“交付人员送车上门后,隐瞒车辆异响和抖动,没试驾就让付款”,“车辆详情写着0过户,绿本上已过一次户,承诺不曝光补偿1000元,只有口头约定”。
二手车行业的信息披露和责任界定就像一场“罗生门”,每个人说的都不像谎言,但拼起来只剩谜底。
理性来看,二手车平台的核心价值是信息透明和专业保障。
消费者在平台买车不是为了参与猜谜游戏,而是为了避免“以次充好”“隐瞒重大缺陷”。
瓜子二手车作为行业头部品牌,积累了大量用户信任,却因为一次次信息不透明、售后推诿,正在消耗品牌信用。
车辆的“所有权归属不明”与“使用权无法保障”,不仅是合同纠纷,更是安全隐患——一辆随时可能被远程锁死的车,和一辆可能被拖走的车,并没有本质区别。
但行业现实没那么简单。
融资租赁车能以更低价格流通,平台也想“多卖钱”,买家也想“少花钱”。
如果买卖双方都抱着“省钱捡漏”的心态,平台就有了在“信息灰区”游走的空间。
而监管部门的职能往往只是“调解建议”,司法途径变成最后的“自救出口”。
在这个闭环里,消费者的权益就像是系统中的可选参数,平台的责任则像是被分散的风险资产——谁都不想接烫手的锅。
说到这里,难免要自嘲一下。
作为旁观者,我常常在类似案件里感受到一种荒谬:大家都懂二手车水深,但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能游得过去。
平台明明有技术和能力核查每辆车的信息,却总有“特殊情况”“疏漏”“部门对接”这一类万能挡箭牌。
消费者花了钱买个“省心”,结果得到的是心理悬疑片剧本。
瓜子二手车的广告语变成了现实反讽,“车主少花钱,买家多操心”。
或许下次应该改成“买二手车,送侦探剧体验”。
每当遇到这种纠纷,我都在想:信息透明,到底是技术问题、制度问题,还是人性的博弈?
平台真的无力披露所有风险吗?
消费者真的可以通过“信任大品牌”来规避风险吗?
或者,这只是一个关于“信任溢价”被市场消耗的故事?
二手车本来就不是童话,平台和用户都想要的“无痛体验”,可能只是销售话术里的“可能实现”。
真正的安全感,或许只藏在每一条合同的灰色地带里。
最后,把问题抛给读者——如果你是金女士,你愿意为“省几万元购置税”去承担信息风险吗?
在平台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里,法律、技术和道德,谁能给到你真正的保障?
你会选择相信平台的承诺,还是用自己的调查来做最后的决定?
在二手车市场,我们到底是在买车,还是在买“信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