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那些个机械车位,原本是想给大伙儿挪腾出点儿停车的地儿,结果呢?
车位是硬生生挤出来了,可您掂量掂量,您那爱车能塞进去不?
这事儿,活脱脱一出黑色幽默剧。
北京不少小区都撞上了这档子事儿,机械车位在那儿孤零零地杵着,路边倒好,车挨着车,密不透风,这场景,超现实主义画家看了都得直呼内行。
要说这机械车位,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就像个空间魔术师,在寸土寸金的地界儿,硬是能像搭积木似的,捯饬出几个车位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学清嘉创大厦,都把它当成救命稻草,指望着它能缓解停车的燃眉之急。
可您瞅瞅,医院的机械车位上层空置,新能源车只能在平面车位上将就;大厦里的车主们也是满腹牢骚,车位是金贵,可那机械车位,压根儿没人搭理。
这到底是咋回事儿?
车主们一肚子苦水:机械车位对车身尺寸和吨位要求忒“抠门”了。
现在的车,尤其是那些个电力驱动的新能源车,那是越做越大只,越做越沉。
您让一辆快三吨的新能源SUV硬往一个限重两吨的车位里头挤,这不是硬逼着梁山好汉上吊吗?
就算您使出浑身解数停进去了,充个电又成了烫手山芋。
顺义区颐璟和煦小区的业主们就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急得团团转。
当初买房的时候,售楼小姐可没跟他们提机械车位这茬儿。
他们还乐呵着小区车位够用,结果等产权车位一开卖,才发现掺了水分,一半都是机械的。
这下可好,还没搬进去呢,就已经开始为停车的事儿挠头了。
这种境遇,可不是单单他们一家。
朝阳区水郡长安小区的居民也愁眉不展:外头马路牙子上都快停满了,小区里的机械车位却在那儿睡大觉,想用用不上,想拆又拆不得,你说窝不窝囊?
小区里住着千把户人家,平面车位就那么几十个,剩下近千个都是机械的。
结果呢?
机械车位被当成了平面车位凑合着用,地坑层和二层彻底歇菜,升降设备也锈迹斑斑,瘫痪在那儿。
这哪里是缓解停车压力,分明是雪上加霜。
这事儿抽丝剥茧地分析下来,说白了就是老黄历跟不上新时代了。
现在的机械车位,大多还遵循着2015年的行业标准。
那会儿的车,个头还小,分量也轻。
可这都过了将近十年了,汽车市场早就换了人间了。
新能源车异军突起,SUV也成了香饽饽。
车企们为了续航里程和安全性能,恨不得把电池板塞满车底,车身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北京市质检院的统计数据,那是赤裸裸的现实:2023年新能源SUV销量占比高达六成多,车长超过4.8米的车型,占比更是从2020年的两成多,一下子蹿升到近五成。
这说明啥?
说明大伙儿买车,都奔着大气舒适去了。
而且,新能源车跟燃油车比,普遍要重上半吨到八百公斤。
这机械车位的设计标准,早就跟不上趟了。
那干嘛不索性把机械车位拆了,或者扩容一下呢?
这里头又牵扯到规划、住建、市场监管等等部门,协调起来费时费力不说,拆除的开销也着实不菲。
机械车位好歹也算特种设备,拆的时候得请专业的队伍,还得考虑设备回收、地面修复、安全措施等等。
粗略估算下来,拆一个机械车位,没个百八十万,想都别想。
水郡长安小区的物业就说了,这些机械车位是十几年前安的,当时也算是时髦玩意儿,可现在大家的座驾都鸟枪换炮了,它就显得落伍了。
但要动它,那是不可能的,成本太高,犯不着。
这话虽然听着泄气,但也道出了实情。
开发商当初砸了不少钱,现在地面层还能凑合着用,谁又愿意再掏腰包去改造呢?
于是乎,我们便看到了这样一幅光景:一方面,机械车位在那儿闲置着,白白浪费着金子般的地皮;另一方面,车主们为了找个停车位,只能在小区外头东奔西走,甚至把车停在路边,一停就是几个月,生怕挪动一下就没了。
这种“有位难停,拆又拆不得”的窘境,成了不少小区居民的心病。
当我们一门心思地把停车难归咎于“车多位少”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不是也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
我们的标准制定,是不是应该更接地气,充分考虑到市场的演变和老百姓的实际需求?
归根结底,机械车位这事儿,折射出的是城市发展中某种滞后和短视。
当初为了解决停车问题,一窝蜂地建机械车位,却没料到车辆更新换代的速度如此之快。
现在倒好,机械车位成了烫手的山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解决停车难,不能光靠简单粗暴地增加车位数量,更要靠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精细化的管理。
相关部门应该未雨绸缪,在审批规划的时候,多考虑考虑市场的发展趋势,仔细掂量掂量机械车位的实际适用性。
对于那些已经建好的老式机械车位,也要积极引导物业公司进行升级改造,尽快满足社会的需求。
别再让机械车位,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一道尴尬的风景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