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数据在汽车圈子里炸开了锅。东风纳米06 471Ultra,刚刚亮相上海车展,预售价11.99万元。大家听到这个价,第一反应是:纯电SUV做到这个配置,这售价也太低了吧?但转念一想,低价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人说这车赔本赚吆喝,有人说这是东风新能源板块最后的孤注一掷,还有人说这价格是直接卷到“行业底线”。一句话,争议四起。
冷静一下。先别急着站队。我们来掰扯掰扯,这车卖11.99万元,到底是“不正常”还是“正常但显得离谱”。要拆这个问题,先从成本结构和市场竞争入手。咱们看数据。
先看售价。11.99万元,这个价格已经压到了10万级纯电SUV天花板的边缘。这个领域最近几年竞争白热化,埃安Y、比亚迪元PLUS、小鹏G3i,哪个不是主打年轻家庭市场,哪个不是争着抢10-15万元这个区间?而东风这一款车,不仅打到了12万以下,还配上了471公里续航、3C快充、一堆智驾功能,别说消费者下单心动,同行看到都觉得“这价格不科学”。
好,那么售价低,是不是就意味着亏钱?我们继续拆。看成本。东风纳米06的动力系统搭载了135kW电机和51.87kWh磷酸铁锂电池。这种规格的电池,在行业价格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成本大概在500-600元每kWh,加上电机、转向系统、底盘调校等核心部件,光是动力成本就超过3.5万元。再算上设计研发费用、人工组装成本、营销费用,单车生产成本可能已经逼近8-9万元。更别提纳米06还配备了一些越级配置,比如高通8155芯片、L2+辅助驾驶、零压座椅。这些东西不是白送的,特别是芯片,单颗采购成本就得几百到上千元。综合下来,这车的毛利率肯定不高,甚至可能是负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单车毛利率可能不赚钱,东风为什么还能这么卖?是“烂尾式清仓”,还是有更深层的逻辑?我们再往行业角度看。
新势力车企里面,亏钱卖车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蔚来、理想、小鹏,早期哪个不是靠融资烧钱,把车价压低,把品牌打响?传统车企呢,东风也好,上汽也好,虽然账面盈利,但新能源板块通常都是战略性投入,短期看不到回报。外资品牌更狠,特斯拉在中国的Model 3、Model Y价格一降再降,直接把毛利率压到行业低点。说白了,整个新能源赛道里,“赔本赚市场”几乎是共识。这种打法,从一个层面看,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但东风的纳米06又有点不一样。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亏本造车”,更像是一种“场景化试探”。你看它的配置,天地尾门、可变露营桌、35处储物空间,这不是普通家庭买菜车的标配,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延伸。再看它的智驾系统,高速领航、跨层泊车,这些功能在10万级市场几乎没有对手。如果说传统车企和新势力都在抢新能源的大盘,那东风这款车更像是在细分市场里找机会。
所以回到那个“炸裂数据”,11.99万元的售价看着吓人,但真拆开来看,这种低价策略并不完全是亏本瞎搞。东风的动作更像是双向试探,一方面试探消费者对场景化功能的接受度,另一方面试探新能源市场的价格底线。有没有风险?当然有。如果消费者不买账,这车的销售压力会很大,东风的新能源利润会进一步被压缩。但如果试探成功,价格低、配置高的组合拳打出来,市场份额可能会有大幅提升。
回头看行业整体,其实大家都在经历类似的事。从新势力到传统车企,再到外资品牌,几乎所有新能源玩家都在玩“战略性亏损”,目的就是抢市场、抢品牌认知。而东风的纳米06,把这种逻辑用到了极致,但它的打法更偏“场景革命”,在价格战中试图找到新的突破点。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拆下来其实有章法。11.99万元背后,不只是东风的账面压力,还有它对市场未来的押注。车企抢新能源蛋糕,不是短期的价格博弈,而是长期的策略博弈。要盯紧的,不是表面的数字,而是它下一步能走到哪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