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上的怀档设计,其实并不是什么新潮配置。前几天我去朋友家,帮他挪车的时候才发现这玩意儿的存在。当时站在车旁边摸了半天中控台,愣是找不到挡杆,朋友笑呵呵地指了指方向盘后面的一根小杆子,我随手拨过去,车竟然直接挂挡了。那一刻就觉得,真新鲜,可搞明白来历后才发现,人家早在百年前就已经诞生了。
原来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怀档就已经有了雏形。工程师们发现,司机换挡时手总要离开方向盘,操作既不方便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于是他们索性把挡杆设计到方向盘的下方,也就是司机手最常放的位置。这么一改,换挡不仅省了不少力,“中控”区域也多了一块空地,可以腾挪出来当储物空间。后来,随着自动挡车的流行,操作直观的地档设计逐渐成了主流。怀档呢,则悄悄退居幕后。你要真想找,那时候也就只能在一些美式老爷车,还有少数豪华车里见到。
让怀档重新红起来还得感谢电动车。这几年,各种车型都开始把挡杆挪到方向盘后,特别是什么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品牌。有人说这是为了跟风潮流,但细细琢磨,你会发现,实则是顺应了人们的使用习惯。中控区域的米白色大屏越来越大,设计师为了留出更多平整的中控台存放区,就把挡杆从中控台上移到了方向盘后。简单来讲,车要好开,位置要方便,还得有空间放零七八碎的小物件,这才有了怀档的重出江湖。
说到这,咱们来聊聊实际用车体验。如果你每天都掉进堵车的大军,怀档真的会让生活省心不少。我前阵子开朋友的奔驰去市中心,遇上了连续几段的堵车。换地档的话,我得不停低头换挡,手也得从方向盘挪开。那天换到怀档,手留在方向盘上的同时轻轻拨杆就能进档,我告诉你,这种感觉可得劲了,整个过程顺溜又省心。还有一点,新手司机学车时,手经常在挡杆和方向盘的来回挪动间分心。怀档省去了这一个步骤,操作起来甚至让人觉得多了一些安全感。
空间利用率也是怀档的一大优势,特别适合爱收拾、出门总带一堆东西的人。就拿我邻居来说吧,他刚刚提了辆比亚迪海豚,发现中控下方有个无线充电板,不光能放手机,还能塞进水杯、纸巾。而特斯拉更是利用怀档设计的空间优势,放进了储物格。那里面能装点应急的折叠伞,充电线,还有那些走哪儿都不离身的零食。相比传统地档,这种中控空间扩展出来的实用性,确实让人挺开心。
怀档也不是没有短板。我第一次摸那根杆子的时候,本来想换个挡,结果一激动,把雨刷器打起来了,啪的一声,玻璃一溜水痕,直接把自己弄得面红耳赤。朋友刚买车那几天也犯愁,老觉得方向盘和中控之间乱了套,下意识地把手往地档上摸。况且怀档的设计好不好,还得看厂家的技术能力。比如有些车的拨杆用了一种机械联动的方式,居然做到了防止误操作。要挂R挡时得按下一点,姑娘家第一次摸车都没出啥岔子。说实话,维修环节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怀档的拨杆是和方向柱连接的,真出现问题,拆装的零件可比地档多。这玩意儿也算是比较金贵,修一次价格会高一点。不过从车友路子里打听到,这类操作故障的概率不大,正常运行情况下还是挺放心。
选不选怀档,其实是一道生活题。每天跑市区的,堵车多、频繁换挡的,可以优先考虑怀档。想要地台腾空、不喜欢粗大的挡杆阻碍存储空间的,同样建议关注怀档。坐车的家里有小孩或者活跃分子,其他乘员活动少了碰到挡杆的可能,出行小状况也能降到最低。相对地,车技正起步的司机,也需要对怀档操作有个短暂适应期。还有的车主对维修成本特别敏感,咱就得仔细查查厂家保修条款,还有当地修理厂的配件供应情况。毕竟挑车,就跟挑鞋一样,合脚才是重点。
说到用怀档的那些琐事,我至今都记得趴在朋友车边摸了半天的那个场景,还有手忙脚乱的无力感。等后来这玩意成了熟手,才体会到其中奥妙,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方便。怀档不仅是一个高颜值的设计配置,更是关乎驾驶安全和空间优化的实用选择。有的时候也不禁感慨,车这玩意儿就跟生活一样,总在一些习惯的缝隙里左右着你。你呢?第一次开怀档车时,心情如何,闹过啥笑话吗?还是觉得这设计完全不是你的菜?留言聊聊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