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G7的定价困局:技术旗舰难逃品牌内耗与定位尴尬

当小鹏G7以19.58万元的起售价轰然落地,这个号称"全球首款L3算力AI汽车"的科技旗舰,却在上市首日引发股价暴跌6%的连锁反应。预售23.58万最终降价4万上市的戏剧性转折,暴露出小鹏汽车在技术理想与市场现实间的艰难平衡。一边是2000TOPS算力、华为AR-HUD的黑科技堆料,一边却是与G6高度同质化的造型和800V快充配置,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战略车型,正深陷品牌内耗与定位尴尬的双重漩涡。

小鹏G7的定价困局:技术旗舰难逃品牌内耗与定位尴尬-有驾
image

同门相争:G7陷入产品矩阵的价格绞杀战

翻开小鹏G7的配置表,702km续航、5C超充、88%得房率等参数与G6形成镜像式重叠,但2-3万元的价差让消费者直呼"割韭菜"。更致命的是降价至24.88万的新款G9,以标配双腔空悬的越级配置直接截胡G7潜在客户。这种产品线价格重叠导致的内部消耗,在预售阶段就已显现——23.58万的预售价遭遇市场冷遇后,最终定价被迫下调17%,折射出小鹏对产品定位的误判。

小鹏G7的定价困局:技术旗舰难逃品牌内耗与定位尴尬-有驾
image

价格绞杀战背后是残酷的销量现实。2025款G6起售价已降至17.68万,顶配不足20万的定价策略,让定位尴尬的G7尚未上市就陷入被动。小鹏产品矩阵中这种"左手打右手"的混乱局面,暴露出车企在快速扩张中缺乏清晰的产品阶梯规划。

小鹏G7的定价困局:技术旗舰难逃品牌内耗与定位尴尬-有驾
image

MONA热销反噬:小鹏的品牌溢价困境

MONA系列的热销像一剂强效止痛药,暂时缓解了小鹏的销量焦虑。12万级M03与17万级P7+贡献70%销量的背后,是单车均价从25.4万断崖式跌至18.9万的残酷现实。当消费者将小鹏与"性价比"标签深度绑定,G7试图以L3算力、华为技术打造高端的努力就显得尤为艰难。

何小鹏"MONA是药不能当饭"的清醒认知,揭示了低价策略的局限性。2024年三季度18.1亿的亏损证明,靠每台仅赚2万的走量车型根本无法支撑技术研发的巨额投入。这种技术形象与商业策略的割裂,正在消解小鹏辛苦建立的智能科技品牌认知。

技术突围or价格妥协?G7的进退两难

小鹏G7的营销话术充满未来感——2000TOPS算力碾压ModelY四倍,87英寸AR-HUD重新定义人车交互,5C超充技术树立补能标杆。但当这些炫酷参数遇上19.58万的起售价,反而凸显出技术投入与品牌溢价能力的不匹配。

发布会"烟雾弹定价"的操作更暴露深层焦虑:先释放20万+预期试探市场,遭遇质疑后紧急下调价格。这种摇摆反映出小鹏在技术标杆与走量车型间的定位模糊。相比小米SU7等竞品清晰的产品主张,G7虽在空间得房率、快充技术上有优势,却因品牌力不足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破局关键:重构产品阶梯与用户心智

小鹏急需重塑G6-G7-G9的差异化定位,避免配置趋同导致的内耗。通过老用户复购至高2万补贴等举措修复品牌溢价能力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强化AI智驾等核心技术标签。当新能源市场进入淘汰赛阶段,唯有实现技术定位与商业可持续的共生,才能避免陷入"以价换量"的死循环。

G7的定价困局本质上是新势力成长痛的缩影。在资本市场的放大镜下,每个定价决策都在考验企业的战略定力。或许正如其87英寸AR-HUD投射的光影,小鹏需要在模糊的市场定位中,找到那条通往未来的清晰道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