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池不可能便宜吗?广汽本田P7:14.99万用行业最低成本打造长续航安全电动车,真正打破常识成为实用低价高性能的代表
我得说,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去年雷总在小米SU7发布会上的那番话还记得吧?他说宁德时代+三元锂+100度电池,成本就得十几万。听着挺合理的。大电池、头部供应商、规格高,这成本压根不可能低。可谁能想到,一年不到,广汽本田就拿出了P7,价格才14.99万。
我当时心里也在琢磨,难不成真能这么低价?毕竟,行业里的超大电池车都尴尬地要六七十万,谁会相信能靠这个价位搞定?但这事儿还真让我刮目相看。
这辆车不靠低配大电池打天下,电池科技和成本控制是真下了功夫的。它全系标配宁德时代的90度三元锂电池。按行业纯理论最低的电池成本——比如说1000元/度来算,电池用料光芯片、管理系统、热管理别说压到9万了,考虑到一些配套采购、装配成本,电池成本可能还要到整车售价的60%以上。你说这是不是变相自掘坟墓?我大概算了一下,好像利润空间已经很紧张了。
但广汽本田拼了,说明他们是真的下决心要打破壁垒。这么做其实挺折腾的,因为电池多是供应链的天花板。想要做出650公里续航(CLTC标准),用这么大电池 à la 90度,意味着怎么节电都在所难免。冬天零下三十度的情况下还能剩下86%的容量,不开暖风还能跑个五百多公里。
这数据让我有点,小跑题:你们惯用市面上那种对比图吗?我会觉得,有些品牌的续航标称真是看上去很美。但实际用到严酷环境,真就差点扯皮。
这几年,电池的安全性其实被很多品牌硬撑出来。广汽本田这次巨额投入:一体化压铸的铝合金壳体、SMC复合材料上盖、专属下护板,还搭配了分体冷却系统。理念都点得很足:扛撞防水,耐高温。实际上,这是一嗨一嗨的事情,安全体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全面。你知道,电池一旦出问题,后续修起来比起整包换那个坑,差别还是挺大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个模组支持单独维修,想换个废芯或者烧坏的单块,几百块就能搞定。而不是全包换掉,这点合理,省下的成本也能帮我们理解价格降下来。
回到造车的角度,本田还是那个技术宅。它不是那种追求花哨硅谷技术的那一挂,而是踏踏实实的。P7基于专为纯电开发的云驰架构,底盘都是直线优化。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看起来像是做运动底盘用的配置。加上ADS电磁悬架,开起来感受:不是那种飘的要死的感觉,更像是有一股沉、稳、准的硬朗。转向很鞋,哪怕突然拐弯,都不觉得空虚。尤其是在高速弯道,不会那种车像要飞起来的感觉。
有人问我:你觉得它这个价值可以折算成怎么描述?我想,最直观的,就是机械素质的表现。在这个价位,怎么都找不出比它更扎实的车。
空间方面,广汽本田用的空间魔术师招牌应付得很好。轴距达到2930mm,合理分配内空间。我还特意留意了一下,车内空间利用率,据我观察,大概有85.8%的空间都被合理利用了。后排地板完全平整,腿伸直不挤、到处躺都够,家用刚刚好。
你以为只有空间还能玩?它还配了可变光天幕、13个安全气囊(包括膝部气囊),这是要剁手的节奏。问题来了,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价位能配这么多?还是说买这个级别,早就知道性价比这件事不呵呵。
它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如果你偏爱智能驾驶辅助、迷人的车载娱乐,可能会小失望。界面偏传统,辅助功能也只是L2不算超级自动驾驶。上下匝道等自动化操作做不到,也不和手机生态打通。但我想,归根结底,这不是它的主要卖点。
如果你更关心,车的底盘质感、电池安全、续航真实性,那P7真是一台合理的坚实之作。
这个车实际上我开着还挺顺的。后排对于高个子可能稍微压抑点,但这不是重点——毕竟,空间里的微小妥协也常有。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个点:为什么有些车价能做得那么低?难道研发、供应链上的成本真就那么吃亏?其实也不完全。你知道,很多品牌为了卖高价,往往会追求更花哨的配置和界面,再加一些噱头功能。
有人会问,我刚才翻了下相册,车内的中控是个大屏,界面吃得开,而且支持倒车影像、导航什么的。这些都很基础了,但用料档次确实没有体现得特别高。
我估算一下百公里的能耗,官方说85度电跑完大概是14块钱,实际用下来开空调,油费预算差不多15块左右,当然这是粗算。剩下的维护、保险、保值率,是可能因地区不同而变(我没研究太深,估算一下:据我了解,电动车的保值率一般比燃油车低5到10个点,但这个也得看品牌和市场接受度)。
你觉得要不要等?,这是我每天都在琢磨的问题。
另一层意思是:跟很多传统豪华车比,它有没有未来感?可能也没有。但反过来想:对于普通家庭,这样安全、靠谱、续航可以跑长途,还不太容易出问题的车,值得等待吗?
(这段疑问先藏一藏)
我还是觉得啊,现实中的电动车,特别是这价格区间,最喜欢的,还是它的用料实在、结构坚硬,真的考虑到长远的可靠性,这点才是真硬核。
最后想问一句:你心里有没有那一辆潜意识觉得可以用很久的电车?是不是和我们常常折腾新鲜东西不同,其实真正耐用的,从来都没那么炫。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