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3.7万人,比亚迪百万员工,怎么就“打平”了?
先抛个数据,丰田在中国卖150万辆车,用多少人?3.7万。比亚迪卖四五百万辆,员工多少?百万级别。
这差距一看就“吓人”了,不是差一倍两倍,是几十倍的对比。按这个逻辑,如果丰田也要像比亚迪那样配备员工,那光中国市场就得30万人以上才能干得过来。那问题来了:丰田到底靠什么,只用3.7万人就能完成这么高的销量?是技术碾压?还是内部效率远远甩开国产车企?又或者,这事儿看着“震撼”,其实背后有别的原因?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一条条来拆。
---
先看看丰田这边。它在中国卖了150万辆车,按规模来说,一年就是千亿级别的营收。再对比一下人力规模,3.7万员工生产150万辆车,相当于一个人负责生产40辆车。效率确实高,看着像“神话”一样,但这背后其实有个前提:丰田在中国的模式,和比亚迪完全不一样。
简单讲,丰田大部分车并不是靠自己人生产出来的。它更多依赖外包模式,大量的零部件供应、整车组装都分散在各个供应商和代工厂手里。像广汽丰田、一汽丰田这样的合资企业,就已经分摊了不少人力成本。换句话说,丰田“看着省人”,其实是省在了“账面上”。那些看不见的间接用工数量,可能早已远超3.7万。
再看比亚迪。它的模式更接近“全产业链自研自造”,从电池到零部件,再到整车生产,很多环节都自己做。听着很厉害——确实也很厉害,它的产业链布局是国产车企的骄傲,但这背后也意味着人力成本得自己扛。电池厂要人,电机厂要人,生产线要人,甚至连一些细分零部件都得自己配备团队。这么一来,员工规模能不膨胀吗?
但话说回来,员工多就“低效”吗?也不一定。比亚迪今年四五百万辆的销量,已经让它拉进了“全球前三”的圈子,和丰田、大众硬碰硬。它的销量比丰田中国高几倍,自然需要更多人去支撑。但如果从“人均产出”的角度看,人力利用率确实还有提升空间。比如,丰田3.7万员工分摊到150万辆车,比亚迪百万员工对应四五百万辆车,单人产量差了不止一点点。这也是为啥很多人会觉得“比亚迪太浪费人了”。
---
接着再往深了拆,问题真的只是“人多”吗?未必。
比亚迪这么干,其实也是战略使然。它靠的是垂直整合,把整个供应链抓在自己手里。这种模式虽然人力密集,但它能降低外部依赖,尤其是在电动车行业竞争这么激烈的时候,控制供应链就等于掌握主动权。比如去年“芯片荒”,很多车企因为供应链卡壳停工减产,但比亚迪的产能几乎没怎么受影响,就是因为它的“全产业链”模式。
但这种模式也有代价。最大的问题就是固定成本高,员工多导致的工资支出、金属材料和设备折旧都压在自己账上。丰田的“分包”模式则相对灵活,不用自己扛所有成本。看起来丰田的“人效”更高,本质上是它有大量隐性的效率转移给了供应商。如果真把这部分加回来,未必能有比亚迪高效。
再说,比亚迪的高人力成本,很大一部分其实是赌未来。它的研发投入是国产车企里数一数二的,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也不低。那些搞研发的员工,也是“百万大军”中的一部分。这些人眼下可能不会直接带来销量,但推动了比亚迪在技术上的积累。尤其是电池技术和智能化,比亚迪的领先优势已经形成了壁垒。如果未来这些投入能转化成更多订单,人效问题自然会改善。
---
再拉其他车企对比下。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其实都在这两种模式里找平衡点。
像大众、通用、现代这样的大车企,基本还是丰田那一套“分包模式”。这种模式在燃油车时代确实管用,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但到了新能源车时代,供应链的稳定性变得更重要,“分包”的弊端就开始显现了。比如特斯拉,它的“人均产量”数据和丰田差不多,背后靠的也是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和强供应链整合能力。它既不完全外包,也不像比亚迪那样全都自己干,而是选了一个中间路线:核心技术自己做,其他交给供应商。
再看国内的新势力,像蔚来、小鹏、理想,基本都处于“轻资产模式”。它们的人均产量可能比比亚迪高,但也高不到哪去。原因很简单,这些车企目前规模还小,销量没起来,固定成本摊到每辆车上的比例就显得很高。而且它们的研发投入比传统车企高得多,导致利润表看着很难看。
---
所以回到丰田和比亚迪的问题,差距到底在哪?其实是战略选择不同。丰田靠的是成熟的管理体系和高度分工的供应链模式,比亚迪追求的则是全产业链整合带来的长期稳定性。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但这种差距并不是“谁更先进”或者“谁更低效”就能一刀切的。
丰田看着“省人”,但它的供应商体系就是它的“隐形员工”;比亚迪看着“人多”,但它的人力投入很多是为了未来的技术积累,也是赌在新能源车的爆发增长上。如果比亚迪的销量继续扩大,人均产出自然会提升,到时候再看它的效率,也许就没现在“吓人”了。
其实我们看这些数据,不能只盯着表面。人多不一定是“笨”,人少也不一定是“巧”。关键还是看企业的下一步:是在烧钱赌未来,还是在运营模式上已经固化?如果有清晰的方向,高成本可以逐渐转化成竞争力,但如果只是无序扩张,那再多的人力、再高的产量,也只是表面风光。
丰田和比亚迪,都是各自模式下的典型代表,但它们走的路不一样。所以表面上看,“3.7万人PK百万大军”确实离谱,拆开看,其实背后逻辑很清楚。这事吓人的,从来不是数字,而是你能不能看懂数字背后的动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