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经济巨轮全速前进,全球产业生态随之重塑。罗尔斯·罗伊斯与铃木,这对看似分属不同领域的英日企业,却在中国的土地上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面对合作与转型的机会,它们选择了保守甚至退守。
这种看似硬气的姿态,究竟是坚守百年基业的傲骨,还是错失与东方一同成长的关键机遇?它们的故事,是对所有想在中国市场立足的企业提出的时代拷问。
说起来,这些年全球格局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我国,不声不响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游戏规则都得跟着变。
在这大潮里,有人顺势而为,有人却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了“逆行者”。今天我们聊的,就是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和日本铃木,这两个在全球响当当的名字,却在中国的土地上,做出了看似相似、实则代价不菲的选择。
罗尔斯·罗伊斯,简称罗罗,不是路上跑的豪车劳斯莱斯(虽然是一家出来的),它是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泰山北斗。一百多年历史,经历了风风雨雨,二战时期为英国立下汗马功劳,七十年代因为搞研发差点破产,被英国政府救活后,才把汽车业务剥离。
它手里握着的航空发动机技术,那是真正的国之重器,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任何一个国家都梦寐以求。
而日本的铃木,当年凭着小巧、皮实、省油的奥拓、羚羊,在中国市场也曾风光无限。在我们还没那么富裕的时候,铃木就是很多家庭第一辆车的首选。它的成功,证明了适应特定市场需求的重要性。
这两家企业,一个代表高端制造的巅峰,一个代表国民经济实用车的典范,都在中国市场留下了印记,也都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决定未来命运的抉择。
故事的时间点来到2020年,全球被疫情阴影笼罩,航空业首当其冲。作为全球主要发动机供应商之一的罗罗,日子陡然艰难,亏损数十亿英镑,大批裁员,眼看着就要喘不过气来。
恰逢此时,我们自己的大飞机C919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发动机作为最核心的技术瓶颈,一直是我们努力攻关的方向。看到罗罗陷入困境,我们自然觉得这是个合作共赢的机会。
伸出橄榄枝:我们出钱,帮你渡过难关,你也多少分点技术,或者我们合资研发,一起把市场做大。这对罗罗来说,既能拿到救命钱,又能搭上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怎么看都是一笔好买卖。
然而,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罗罗的态度异常坚决,简直就是一副“宁愿破产也不跟你玩”的架势。甭管我们怎么示好,就是谈不拢。这背后,当然有技术保密的深层顾虑——航空发动机技术是它的命根子,给了中国,将来中国自己造出来了怎么办?
同时,国际政治的暗流涌动也是重要因素。在某些大国的眼皮底下,英国作为盟友,跟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深度合作,恐怕要承担不小的压力。再加上西方世界对中国技术发展的固有偏见和警惕,这些因素叠加起来,让罗罗最终选择了保守,错失了中国伸出的那只手。
无独有偶,在大洋彼岸的日本,汽车公司铃木也在中国上演了类似的戏码。上世纪九十年代,铃木凭借奥拓、羚羊等车型,在中国市场确实红火过一阵子。2011年销量达到巅峰,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中国市场发展太快了。老百姓富起来后,购车需求迅速升级,开始喜欢空间更大、配置更高的车型。可铃木的掌门人铃木修,却是个以固执著称的老先生,坚持铃木就应该专注于小型车,不愿意根据中国市场的变化调整战略和产品线。
结果就是,当其他品牌纷纷推出适应中国市场的新车型时,铃木的产品显得越来越落伍,销量江河日下。到了不得不退出中国市场的时候,我们的本土企业也曾表示愿意接手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股份和资产。
但铃木的立场同样强硬:可以走人,但核心技术和平台绝不能轻易留在中国。就这样,铃木宁愿将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拱手让人,也要带着它的小型车技术“完整”地离开。这固执,既让人看到一位企业家的执拗和对技术传承的重视,也让人唏嘘,它错过了融入中国汽车产业大潮的最后机会。
把罗罗和铃木的故事放在一起看,会发现它们身上有着相似的影子。或许是出于对自身技术优势的极度自信,或许是对“技术外泄”的深切恐惧,又或许是受到更复杂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它们都选择了在关键时刻对中国市场进行某种程度的“自我隔离”。
站在它们自身的角度,保住核心技术,不被“复制”,似乎是守住未来的不二法门。这种对技术产权的执着和维护,在商业竞争中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可能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市场的体量和发展速度,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销售市场,而是一个能够反哺技术、迭代创新的巨大温床。
拒绝了合作,拒绝了更深入的融合,罗罗错失了在全球航空业低谷期获得强力支持和未来市场保障的机会。铃木则彻底退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放弃了所有可能东山再起的希望。它们或许守住了技术不外流的“面子”,却失去了参与未来竞争、与时代共同成长的“里子”。
这种选择,究竟是老牌企业捍卫尊严的“骨气”?还是在剧烈变革时代下,对新格局、新动能的“看不清”?历史自有评判,但眼下的结果是清晰的:它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然而,任何封锁和拒绝,对我们来说,最终都可能化作自我强大的催化剂。罗罗和铃木的经历再次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能靠自己真刀真枪地干出来。
在被“卡脖子”的领域,我们的企业反而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看看通信领域的华为,顶着史无前例的封锁,硬是活了下来,而且在某些领域依然保持领先。再看看芯片,虽然差距还在,但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追赶,让曾经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航空航天。过去,造大飞机几乎是西方国家的专利。波音、空客垄断了全球市场。但今天,我们自己的C919大飞机已经翱翔蓝天,虽然早期依赖进口发动机,但我们自己的长江1000A发动机也在加速研制中。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通用电气订购了20架C919。这背后固然有商业逻辑——C919性价比高,对航空公司有吸引力,但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即使在政治博弈最激烈的领域,我们的产品硬实力也在获得认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