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大家已经淡忘了,ARCFOX极狐这一北汽新能源的高端品牌,曾在2016年北京国际车展上闪亮登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过去五年里,极狐品牌的曝光度极低。与新兴的造车势力相比,它甚至不及后来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可以说,极狐早早地起跑,却落在了后面,更糟糕的是,即便是在这场竞赛的尾声,它也未能收获任何实质性的成果。
有人认为极狐的命运不佳,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从命理角度看,极狐拥有北汽集团这一强大的后盾,以及北汽新能源的深厚底蕴。同时,它还借助了北汽蓝谷这一上市公司的平台,并得到了华为和麦格纳的助力。这样的命运,其实并不比吉利逊色。然而,吉利旗下的极氪品牌在短短几个月内便取得了显著的销量成绩,而极狐却一直默默无闻,不仅未能走红,甚至缺乏基本的关注度。
再来看一组数据,极狐汽车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其交付量为1186台,环比增长高达76%,同比更是激增696%。然而,尽管环比增长和同比增长都显示出积极的势头,但从绝对量来看,极狐的交付成绩仍然显得颇为惨淡。历经多年发展,其全年交付量仅勉强突破4993台,远不及造车新势力如蔚来、理想和小鹏的月销破万的成绩。甚至与2021年8月才开始交付的岚图FREE相比,极狐的累计交付量也相形见绌,后者已经成功交付6791辆,且其成交均价超过33.8万元,不仅在销量上有所建树,更展现了中高端品牌的风范。
回顾极狐汽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禁思考: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其未能实现预期的交付目标?是天灾还是人祸,抑或是两者交织的影响?在原总裁于立国2021年初立下的“全年10000台”交付目标面前,极狐汽车如今的成绩显然令人失望。而如今,于立国已履新小米汽车,面对这份数据,他或许会感到些许无奈。但同时,我们也应佩服小米和雷军的勇气,他们敢于启用各种人才,这种魄力确实令人钦佩。
然而,对于极狐汽车而言,当务之急是深入剖析自身问题,找出导致交付量不佳的根源。是天灾影响了生产进度,还是内部管理、市场策略等人为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无论是哪种情况,极狐都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现状,重塑品牌形象。
极狐汽车在新能源中高端品牌的打造上,起步并不晚。早在2016年,北汽就孕育出了极狐品牌,并在2018年将其独立为一个高端电动车品牌。然而,遗憾的是,尽管品牌早有布局,但首款车型阿尔法T的上市却迟迟未能如约而至。直至2020年10月,这款车型才终于面世。此时,虽然新能源市场整体环境良好,但造车新势力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经验,并逐渐赢得了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若极狐的首款车型阿尔法T的姗姗来迟显得有些沉寂,那么在2021年阿尔法S的登场时,极狐则显得愈发张扬。那场盛大的发布会,不仅令业界瞩目,更让极狐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在2021年的极狐品牌之夜上,阿尔法S的亮相无疑成为了全场的焦点。与此同时,备受瞩目的华为Hi版车型也开始了预售之旅。尽管阿尔法S同样出色,但无疑,华为Hi版这款明星车型吸引了更多媒体和消费者的目光。
极狐阿尔法S HI版的交付之路并不坦途,原本预期的小批量交付活动在去年12月25日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在北汽蓝谷麦格纳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举行的内部交付活动。据透露,此次交付延迟的主要症结可能在于华为车机系统的供应问题,导致鸿蒙车机系统的“无缝流转”功能难以实现。
与此同时,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AITO品牌的新款SUV车型——AITO问界M5亮相,并宣布将首次搭载全新的HarmonyOS智能座舱。这样的高调动作无疑对极狐构成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当余承东在现场表示问界M5是首款采用这一技术的车型时,极狐的处境愈发显得艰难。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华为更偏向于选择原本处境堪忧的小康赛力斯呢?或许,华为正是看到了北汽极狐在创新和发展上的不足,才决定转向更有潜力的合作伙伴。毕竟,如果极狐能够保持领先地位,华为也不必如此抉择。当然,另一种解读是与极狐的合作仅限于当前阶段,而与赛力斯的合作则更具有长远意义。
如今,尽管华为仍然在为极狐提供技术支持,但资源分配的倾斜已显而易见。未来,极狐能否持续从华为获得技术红利,确实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个智能技术决定竞争力的时代,极狐品牌是否能够保持其独立地位,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极狐阿尔法S HI版的顺利交付时间表,更是成为了市场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或许,在华为转向AITO品牌的大背景下,极狐的未来真的充满了变数。
近年来,车市因疫情而遭遇寒冬,无论是传统燃油车市场还是新能源车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ARCFOX极狐品牌的首款量产车——阿尔法T,于2020年10月24日应运而生。似乎,阿尔法T的诞生并未能幸免于这场行业危机。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场“天灾”并非只针对极狐品牌,而是整个汽车行业共同面临的困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是新兴的造车势力还是传统的汽车制造企业,都在竭尽全力、稳扎稳打地前行。
再来看极狐和北汽,它们似乎更倾向于内部竞争。在2016年至2022年的期间,极狐经历了多次高层变动,包括郑刚、陆皓、于立国,以及现在的代康伟。将极狐交给具有技术背景的代康伟来领导,无疑是一项具有风险的决策。虽然技术至关重要,但对于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而言,营销和推广能力同样不可或缺。遗憾的是,代康伟执掌下的极狐并未取得显著进展。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北汽蓝谷在去年10月21日宣布,聘请在汽车行业深耕二十余年的营销老将、北京现代副总经理樊京涛为北汽新能源常务副总经理。同时,北汽新能源也经历了郑刚、马仿列、刘宇等几任领导的更替。此外,北汽集团也迎来了从徐和谊到姜德义的时代变迁。
火车行驶速度的快慢,关键在于车头的引领。若车头频繁出现问题,火车的性能势必会受到影响。事实上,领导层的频繁更替往往伴随着品牌战略和岗位的调整,而这些调整对于新品牌而言,无疑构成了不稳定的因素,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最后,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极狐未来的发展路径。无论面临的是“天灾”还是“人祸”,这些外部因素虽然有一定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极狐自身是否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对于任何汽车品牌而言,如果失去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其未来发展空间将会受到极大限制。因此,极狐当前的首要任务并非依赖华为或其他外部力量,而是专注于自主研发技术的提升,牢牢把握住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持续增强自身的技术实力,并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完善汽车销售及服务网络,加强品牌的市场营销推广,才是确保极狐稳健发展的关键所在。仅仅寄望于外部力量的支持,最终只会沦为他人成功的垫脚石。
2022年,汽车行业的大幕已经拉开,极狐面临着来自造车新势力的激烈竞争,同时还要应对传统车企中高端新能源品牌的崛起。在补贴退坡的大背景下,极狐所剩的时间确实不多了。极狐能否打好手中仅存的优势牌,将直接关系到其品牌能否在2022年生存下来。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关键时刻的到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