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个 1967 年出厂的本田 CUB,当年靠省油耐用成了全球爆款,如今却被日本改装师拆得只剩个车架。前后轮各塞 6 个卡钳,涡轮增压器像块肌肉疙瘩焊在发动机上,连底盘都能电动升降 —— 这哪是改车,分明是给老古董披了身机甲。
先说说这台 “猛兽幼兽” 最扎眼的动力系统。原来的小排量发动机早被掏空,现在顶着个亮晶晶的涡轮增压器,旁边还挂着个方盒子似的东西。改装师说这叫进气谐振稳定器,能让空气乖乖钻进发动机,比原来的自然吸气猛了不知多少倍。
更绝的是那套减压装置。透明的压力管直连涡轮,一给油就滋滋响,像野兽喘气。一般车的涡轮旁通阀都有电脑控制,这台却故意拆了控制器,全靠机械惯性泄压。师傅说这样才够 “野”,虽然偶尔会窜一下,但那种原始的爆发力,电子系统给不了。
刹车系统简直是视觉暴击。普通摩托车顶多 4 个卡钳,这台直接翻三倍。前轮 6 个卡钳像花瓣似的包着轮毂,后轮 6 个对称排列,刹车盘磨得锃亮。有人说这是浪费,小排量车根本用不上这么强的制动力。
但改装师有自己的道理:“你见过特技赛车急刹时的姿态吗?车身倾斜 45 度还能稳稳停住,靠的就是这种冗余设计。” 他演示过一次,时速 100 公里急刹,车身几乎没点头,轮胎在地面擦出两道白烟,看得人手心冒汗。
悬挂和底盘的改动更见功夫。原来的后减震器被移到了货架位置,用连杆拐了个弯,就为给底下的电动伸缩缸腾地方。按下按钮,车身能像越野车似的升高降低,最小离地间隙能从 12 厘米调到 20 厘米。
“过减速带不用再歪着屁股了,” 师傅拍着那个锈迹斑斑的车架,“老车就该有老车的倔强,既要跑得野,还得活得体面。” 双转向阻尼器是个少见的配置,一般只有大排量街车才会装,现在却出现在这台幼兽上,过弯时能明显感觉到车头稳了不少。
排气管上还藏着个小机关。一个黄铜扳手突出来,拧一下就能调节排气回压。师傅说这是给不同路况准备的,市区通勤调紧点安静省油,跑山路松开来,声浪能盖过旁边的跑车。
有人觉得这种改装完全背离了本田 CUB 的设计初衷。当年本田造它,是为了让普通人轻松出行,现在搞得这么复杂,既费油又难修,简直是本末倒置。
但在改装车间里,我好像懂了另一种逻辑。那些裸露的管线被打磨得发亮,没用的螺丝孔都镶了黄铜装饰,连看不见的车架内侧都喷了防锈漆。这种对细节的偏执,不像在改车,更像在创作艺术品。
就像那个被保留下来的原装油箱,表面故意没做翻新,斑驳的油漆里能看到几十年的使用痕迹,却在加油口装了个钛合金装饰环。新与旧的碰撞,比全身上下锃亮更有味道。
不过师傅也承认,这么改确实有风险。12 个卡钳增加了簧下质量,过坑洼路面时反应会慢点;没有电脑控制的涡轮偶尔会耍脾气,冷启动时得哄半天。“但这就是玩老车的乐趣啊,” 他擦着涡轮上的指纹,“现在的电动车开着像玩手机,而这台幼兽,你得跟它较劲,跟它聊天,才能摸透脾气。”
有意思的是,这台怪兽在改装展上引起了电动车厂商的注意。他们对那个电动升降底盘很感兴趣,说或许能用到 ADV 车型上。还有人建议把多卡钳系统用到电动摩托上,毕竟电机扭矩大,需要更强的制动力。
不知道当年设计本田 CUB 的工程师看到这台车,会是什么表情。那个被称为 “国民车” 的代步工具,如今成了机械艺术的试验品。有人说这是对经典的亵渎,也有人觉得这才是传承 —— 在保留车架灵魂的给了它对抗时代的勇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