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公里续航背后藏着一块“海绵电池”,这个技术让广汽埃安在电动车续航战里找到了新路径,懂行的人已经在算这笔账了
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长队的时候,我看见一台埃安LX Plus直接开了过去。车主摇下窗户说了句“还剩400多公里,先走了”。这情景多少让人有点不是滋味——同样是电动车,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后来才知道,人家那块电池和咱们平时见的不太一样。
电池里装进去一块“海绵”
说起来你或许不信,埃安那块能跑1008公里的电池,负极用的是海绵结构。当然不是真拿海绵放进去,而是把硅材料做成多孔状,像海绵那样能吸收更多锂离子。这个办法听着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门道多着呢。
传统电池要么加电芯数量,要么提高电压,但海绵硅这条路有点不一样——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能量密度硬是做到了205Wh/kg。拿我自己的理解来说,就好比原来一个格子只能装三个苹果,现在同样的空间能塞进五个。
前几天碰到个开LX Plus的朋友,聊起来说他跑了两年多,电池衰减还不到8%。这数据倒是和官方说的循环寿命对得上——1500次充放电后衰减控制在20%以内,按普通用户一周充两次算,用个七八年问题不大。
快充这事儿,现代有另一套玩法
如果说广汽在电池容量上下功夫,那现代就是把充电速度往极致了推。他们那套E-GMP平台标配的800V架构,理论上18分钟能从10%充到80%。我试过一次IONIQ 5,在350kW的充电桩上插上,看着电量百分比跳得确实快。
不过这里面有个细节——800V系统需要配套的充电桩支持,现阶段这样的桩还不算多。倒是车上的V2L功能实用性更强,露营时接个电磁炉煮火锅,或者给电钻充电干点小活,3.6kW的输出功率够用了。
有次在川西自驾,遇到一台EV6车主拿车给无人机充电。他说买这车就是看中了这个对外放电功能,平时拍视频设备多,车就是个移动充电宝。这种使用场景倒是把电动车的边界又往外扩了一步。
辅助驾驶进城了,但体验差别大
埃安那套ADiGO 4.0系统,最近在广州几个区域能实现无图NOA。我坐过一次,在琶洲那片新区转悠,车确实能自己识别红绿灯、处理加塞,甚至遇到施工绕行都没啥问题。不过这种系统特别吃地图数据和算力,离开测试区域就得自己开了。
反倒是现代那套座舱系统更贴近日常使用。8155芯片加上定制化安卓系统,微信语音回消息、抖音刷会儿短视频(当然得停车),该有的功能基本都有。他们那个情绪识别倒是挺新鲜——据说疲劳了会自动调香氛和空调,实际效果见仁见智吧,至少是个想法。
碳化硅和氢燃料,两条不同的路
埃安自己搞的碳化硅电驱系统,效率做到95%以上,听着数字不大,但实际跑起来省电效果明显。有车主反馈高速120巡航时,比同级别车型少耗10%左右的电,积少成多还是能多跑不少公里的。
现代那边则在氢燃料商用车上发力。他们的XCIENT重卡在瑞士跑了几年,听说表现还行。不过乘用车领域氢能推进缓慢,加氢站少、成本高是绕不开的坎。或许在港口、矿区这种固定路线的场景里,氢燃料重卡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车企在下的另一盘棋
埃安和滴滴合搭的那批Robotaxi,我在黄埔见过几台在路上跑。没有安全员的车看着还是有点悬,不过据说接管率已经降到很低了。这种车路云协同的方案,理论上比单车智能更靠谱,但基础设施投入也大得多。
现代收购波士顿动力后搞的那些机器人项目,看起来有点科幻。什么移动平台、人形机器人协同作业,短期内落地或许还早。但传统车企往这个方向探索,至少说明他们在思考车之外的可能性。
说到底,电动车技术路线从来不是单选题。续航、快充、智驾、生态,每家都在找自己的突破口。至于哪条路能走得更远,或许得等市场给出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