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瑞立科密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立科密”)通过了深交所主板IPO审核,这一消息引发了市场的关注。瑞立科密身处新能源与智能化汽车电子领域,本应借行业快速发展的东风实现自身业务的腾飞。然而,剖析其财报和业务模式后发现,公司在乘用车和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存在明显短板。此外,公司经营业绩波动较大,高度依赖芯片进口,且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在整个行业中也未达到平均水平。
乘用车和新能源商用车有明显短板,限制发展空间
瑞立科密专注于机动车主动安全系统相关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业务广泛覆盖机动车主动安全系统、铝合金精密压铸件以及技术服务领域。
目前,瑞立科密的主营产品已打入一汽解放、中国重汽、东风集团、北汽福田、上汽红岩、陕汽集团、金龙客车等国内主流整车企业的供应链,并远销欧美等海外市场。在行业内,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从2014年至2023年,瑞立科密的气压电控制动产品中的制动防抱死装置(ABS)产量和销量连续十年稳居行业榜首。
然而,光鲜背后是瑞立科密的业绩表现与我国商用车市场的销量紧密相连。招股书显示,该公司的主动安全系统产品主要面向商用车市场,乘用车市场所占份额相对较小。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我国商用车销量分别为513.30万辆、479.30万辆、330.05万辆、403.10万辆和387.30万辆。2024年,商用车销量同比下降3.92%,较2020年减少了126万辆。由此可见,在商用车销量持续下滑的背景下,瑞立科密未来的增长空间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此外,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新能源化已成为推动中国商用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达到53.2万辆,同比增长28.9%,占商用车国内销量的17.9%。进入2025年,新能源商用车的销售势头依然强劲,一季度销量达到14.9万辆,同比增长48.6%,占商用车国内销量的18.4%。
然而,在新能源商用车销量提升的情况下,瑞立科密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收入占比却明显偏低。公司二轮问询回复函显示,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产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收入分别为8835.04万元、1.93亿元、2.50亿元和1.05亿元,占机动车主动安全系统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35%、19.98%、17.57%和14.32%。
随着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不断发展,传统商用车市场正逐渐受到挤压和萎缩。而瑞立科密在应对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趋势变化方面显得不够迅速,这会对其业务增长空间构成一定限制。
经营波动较大,采购芯片高度依赖进口
从财务数据来看,瑞立科密近年来的营收与利润表现颇为波动。具体而言,2022年至2024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26亿元、17.60亿元和19.77亿元,对应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18%、32.81%和12.32%。同时,归母净利润也呈现出相似的波动趋势,分别为9696.47万元、2.36亿元和2.69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0.91%、143.32%和14.07%。
可以看到,2022年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了下滑,而2023年业绩则实现了大幅增长,到了2024年虽然业绩继续增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
制作: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数据来源:巨灵财经
在近期的注册稿中,瑞立科密对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进行了预测。公司预计营业收入将达到10.1亿元至11.8亿元之间,同比增长11.37%至30.11%;预计归母净利润将达到1.34亿元至1.59亿元之间,同比增长11.40%至32.18%。
然而,瑞立科密也面临着一些外部挑战。由于国内汽车芯片产业的成熟度和整体技术水平尚不足以完全替代进口芯片,报告期内,公司采购的芯片中进口品牌占比高达95%。
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加剧,部分国家对中国企业发起了贸易制裁和单边限制。这些歧视性贸易政策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024年研发费用仅1.16亿元,研发费用及占比均不敌行业均值
从行业分类的角度看,瑞立科密属于电子设备和仪器行业。这个行业技术门槛高、竞争壁垒显著,企业普遍具备较强的科技属性。作为即将在深交所主板上市的企业,瑞立科密在科技研发投入方面仍需加大力度。
数据显示,在电子设备和仪器行业的294家公司(包括瑞立科密)中,2023年平均每家公司的研发费用达到3.09亿元,而瑞立科密当年的研发费用仅为1.1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与瑞立科密归母净利润体量相近的锐明技术(2.90亿元)和欧陆通(2.68亿元),在2024年的研发费用分别高达2.84亿元和2.13亿元。相比之下,瑞立科密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再从研发费用占比这一指标来看,瑞立科密2024年的研发费用占比为5.86%,而电子设备和仪器行业的平均水平为12.10%。显然,瑞立科密在研发费用占比方面也未能达到行业平均水平。
表:电子设备和仪器行业研发分析
制作: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数据来源:巨灵财经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量化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