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大学同学小张的朋友圈,他刚入职比亚迪三个月,晒出的工资条让我惊掉下巴:试用期基本工资12k,加上各种补贴和项目奖金,年收入妥妥能到20万。再看看自己,普通本科毕业,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年收入还不到10万,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先说说这学历带来的薪资分层。就拿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简直就是个“学历分水岭”。普通本科毕业,大概率只能进生产岗或者供应链岗,起薪6 - 8k一个月,辛辛苦苦干一年,算上年终奖,年收入也就8 - 10万。我表哥当年就是普通本科毕业,进了老家的一家汽车配件厂,现在五年过去了,年薪还没到12万,晋升更是难如登天。
211院校的毕业生就好一些,能拿到技术支持或者质检岗位,起薪8 - 10k一个月,加上绩效,年收入能到10 - 15万。我大学室友小李,211毕业,进了一家中型新能源汽车企业做技术支持,虽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他总跟我抱怨,工作内容重复性高,很难接触到核心技术。
再看985、双一流的毕业生,那简直就是“香饽饽”,能直接拿到研发或者核心业务岗,起薪10 - 15k一个月,年收入18 - 25万。就像小张,985毕业,参加比亚迪的“仰望计划”校招,过了3轮技术面,直接进了研发岗,基本工资12k*14薪,还有3万项目奖金和2万研发补贴,这差距一目了然。
除了学历,岗位差异也特别大。高价值岗位,像电池研发、智能驾驶这些,薪资能比普通岗位上浮30%,还有专项人才津贴。我认识一个在比亚迪搞电池研发的小哥,入职才两年,年薪就涨到了25万,因为他掌握的是核心技术,市场上抢着要。
而基础岗位,比如生产管理、销售这些,薪资就处于行业均值,晋升还得靠绩效一点点积累。我有个表妹在某新能源汽车企业做销售,每天起早贪黑,累死累活,月薪也就8k左右,年终奖也就1个月工资,想晋升管理层,难如登天。
说完了薪资,再说说比亚迪的“隐形福利”,这可比钱更值钱。入职就有10年经验的工程师当导师,手把手带你,不用担心没人教。每年还有2000元学习基金,能兑换新能源技术认证课程,这对个人成长太有帮助了。
调薪和晋升机制也很诱人,绩效拿A级,能涨15% - 20%的薪资。研发岗平均2.5年就能晋升初级工程师,5年就能竞聘项目经理。小张就说,他们部门有个前辈,985毕业,在比亚迪干了5年,现在已经是项目经理了,年薪35万,比在中小公司同资历的人高40%。
而且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正是风口,比亚迪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302万台,市占率全球第一。跟着这样的企业,能参与到万亿级赛道,接触到刀片电池、易四方平台等核心技术,这机会打着灯笼都难找。
那求职者该怎么抓住这个风口呢?校招的时候,硬技能很重要,得掌握CATIA/UG设计软件,熟悉电池管理系统基础知识。要是能参与“互联网 +”新能源赛道项目,发表相关领域论文,那就更加分了。
岗位选择上,优先选研发岗,技术壁垒高,35岁后职业风险低。次选供应链岗,得积累成本优化、供应商管理经验。长期规划的话,3年目标就成为某领域技术骨干,掌握核心工艺;5年可以考虑向管理岗转型,或者深耕技术专家路线。
学历确实是个起点,但平台更决定成长加速度。同样工作5年,在比亚迪的985员工平均年薪35万,而在中小公司可能只有25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将达45万,技术岗溢价还会持续存在。
如果你是应届生,会优先选择头部企业还是高薪中小厂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选择逻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