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坛跌落,增程车销量四连降,终究只是个过渡品?

这玩意儿就是脱裤子放屁! 几年前要是谁敢这么说增程车,估计得被口水淹死。那时候,理想、问界这些牌子,硬是靠着这手可油可电的绝活,在一片续航焦虑的哀嚎声中杀出了一条血路,简直就是新能源车里的最优解,不开一台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可谁能想到,这才几年功夫,风向就彻底变了。从2025年7月到10月,增程车的销量跟约好了一样,哗啦啦地四连跌。10月份的批发量同比降了1.9%,零售更是直接掉了7.7%。再看新势力里纯电和增程的结构占比,去年还是几乎对半开的49%对51%,今年直接变成了74%对26%。这脸打的,真是又快又响。

从神坛跌落,增程车销量四连降,终究只是个过渡品?-有驾

回想当年,增程车为什么能火?说白了,就是精准地踩在了纯电车的痛点上。那时候的纯电车,续航普遍在400公里上下晃悠,稍微跑远点就得规划好沿途的充电桩,跟玩闯关游戏似的。充电桩又少,充电速度又慢得让人想睡觉。这种情况下,增程车就像个救世主一样出现了。

它给你画的饼是这样的:在城里上下班,你就当纯电车开,200公里的纯电续航足够你跑好几天,用电成本低,开起来还安静。真要跑长途回老家了,发动机一启动,就成了个随身充电宝,压根不用担心趴在半路上。这套逻辑太有诱惑力了,简直是为当时的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做。而且它的结构比插电混动简单,没那么复杂的变速箱,成本也更容易控制。理想ONE一炮而红,就把这把火彻底烧旺了。

从神坛跌落,增程车销量四连降,终究只是个过渡品?-有驾

风向变得太快,就像龙卷风。曾经被捧上神坛的无续航焦虑这张王牌,现在正被一点点撕得粉碎。动摇它根基的,恰恰是那个曾经被它鄙视的小老弟——纯电动车。

首先,纯电车的技术进步太吓人了。现在主流电车的续航,随随便便就突破600公里,好一点的都冲着700公里以上去了,跟油车加满一箱油跑的里程也差不了多少了。长途焦虑?这词儿在很多新款纯电车主那儿,已经快成历史了。

其次,充电环境也今非昔比。到2025年8月,全国充电桩的密度已经达到了每平方公里34.3根,平均下来7台车就共享一个桩。更要命的是快充技术普及了,800V高压快充的占比超过70%,找个地方喝杯咖啡的功夫,车就能充到80%的电。充电慢这个痛点,也基本被治愈了。

从神坛跌落,增程车销量四连降,终究只是个过渡品?-有驾

真正给予致命一击的,是电池成本的雪崩。作为电池核心材料的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接近60万一吨的神坛,一路狂泻到2025年的7万一吨,直接被打到了骨折价。这意味着长续航的纯电车,价格不再高高在上,普通消费者也够得着了。选择一多,增程车那点妥协的优势就显得没那么香了。

最扎心的是,就连增程车的车主,身体也很诚实。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专家李颜伟早就指出,增程用户里有91%的人日常就是纯用电。理想汽车自家2024年的报告也显示,用户总行驶里程里,纯电驱动占了64.7%。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骨子里还是更喜欢纯电的驾驶体验——安静、平顺、提速快。那个发动机,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像是个心理安慰,一年也启动不了几次。既然如此,随着通勤场景充电越来越方便,何必还非要背着那个充电宝到处跑呢?

从神坛跌落,增程车销量四连降,终究只是个过渡品?-有驾

说到底,增程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在特定时期下,为了解决特定矛盾而诞生的阶段性产物。它很聪明,也很投机,精准地抓住了市场的空档期。但它终究不够纯粹,像一个过渡时期的补丁,而非未来的终极答案。

从神坛跌落,增程车销量四连降,终究只是个过渡品?-有驾

当初有多么推崇它为‘唯一正确的路’,现在看来,可能那条路从一开始,就是个过渡的岔路口罢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