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数年的技术争议,终将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尘埃落定。2025年5月16日,界面新闻一则报道引发行业震动:中国强制性国家标准《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完成起草,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这意味着,从2025年6月30日倒计时结束的那一刻起,中国生产的每一辆乘用车都必须安装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这场关乎行车安全的“革命”,终于按下加速键!
新规的威慑力显而易见。现行标准GB/T 39901-2021仅为推荐性文件,而新国标直接将其升级为“强制条款”,适用范围也从M1类乘用车扩展至N1类载货汽车。更狠的是,技术要求全面对标国际法规UN-R152,新增行人、自行车、踏板摩托车等弱势交通参与者识别能力考核,并引入仿真测试项目——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不仅是装个系统那么简单,而是要让汽车真正具备‘预判危险’的智慧大脑”。
这场变革的推动力量不容小觑。数据显示,2025年前两月,中国乘用车AEBS装车率已达56.5%,新能源车型更是突破62.9%。但数字背后暗藏玄机:8万元以下入门级车型装配率仅2.6%,而32万元以上高端车型则高达93%。换句话说,过去车企靠“选装”赚溢价的时代即将终结,新规将倒逼供应链全面升级,一场涉及雷达、传感器、算法软件的产业洗牌已不可避免。
曾引爆华为余承东与小鹏何小鹏隔空论战的“AEB真伪之争”,如今看来颇具预言性。当年何小鹏直言“99%的AEB是假的”,余承东则反击其“缺乏行业认知”,如今双方握手言和,小鹏宣布通过OTA拓展功能,恰恰印证了技术迭代的残酷现实:装上系统只是起点,如何让算法真正“看懂”中国复杂路况才是生死考验。近期部分车企因AEB失效导致的事故,更暴露了极端场景响应不足的致命缺陷。
全球强制安装AEBS的大潮中,中国终于追上欧美日脚步。欧盟自2022年起强制标配,美国要求2029年前新车全覆盖,日本则早在2021年就卡死准入门槛。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在于——既要应对14亿人口密集出行的复杂生态,又要破解智能驾驶宣传泡沫化的顽疾。工信部近期严令“禁止夸大智驾功能”,恰似给狂奔的行业戴上紧箍咒,预示着“强监管+强技术”双轮驱动的新常态。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场变革既是福音也是警钟。AEB并非“万能保命符”,其触发条件严苛、恶劣天气失效等问题仍存。正如行业共识所言:“它该是安全驾驶的辅助工具,而非侥幸心理的纵容资本。”未来车企如何平衡技术可靠性与成本控制,监管部门怎样构建动态评估体系,都将决定这项“保命技术”能否真正守护每一段旅程。
站在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节点回望,AEBS强制安装令或许只是智能驾驶监管风暴的开端。当汽车从机械产品进化为“会思考的机器人”,规则制定者、技术提供者、用户群体的三方博弈,注定将重塑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这场始于“刹车”的革命,终将驶向更深远的未来。
请在微信客户端打开
请在微信客户端打开
请在微信客户端打开
请在微信客户端打开
请在微信客户端打开
请在微信客户端打开
请在微信客户端打开
请在微信客户端打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