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广州车主王先生收到保险公司发来的续保通知,原本3800元的车险报价,突然涨到1.2万元。 让他慌的是保单备注栏写着:“经核查,您的车辆存在多次顺风车接单记录,属于营运性质,若发生事故将拒赔。 ”
王先生有点懵,他从2022年开始用滴滴顺风车接单,每周最多接3单,都是顺路的同事或邻居,“每单就赚20-30块,油费都不一定够,咋就成营运车了? ”
他翻出去年的保险合同,里面确实有行小字:“非营运车辆若从事营运活动需提前告知,否则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他当时根本没当回事,“大家都觉得顺风车是搭顺风车,又不是跑滴滴拉客。 ”
现在看来,这行字成了“紧箍咒”
保险公司最近在广东、浙江等地集中发了类似的《非营运车辆投保告知函》。 简单说就是:你家车要是用来跑顺风车,就算“营运行为”,出事了不赔;就算没出事,续保时保费也得涨。
为啥突然盯上顺风车? 某保险公司风控部门员工透露:“我们后台监测到,很多私家车每天早晚高峰跑长途,一天接5-8单,路线还集中在地铁口、商圈附近,这和‘顺路’俩字根本不沾边。 ”
他们有套“监控系统”:先看行驶轨迹,比如早7点从天河区出发,8点到番禺区,下午5点又原路返回,这种规律路线会被标记;再看接单记录,平台数据显示月接单超15单,或者单日接单超5单,触发预警;最后查车主反馈,如果有乘客投诉“司机收费和快车差不多”,保险公司还会联系运管部门核实。
广东中山的刘女士就栽在这套系统里。 她去年10月开始接顺风车,每月就接4-5单,都是带同事上下班,“油费平摊,有时候还倒贴高速费”。
结果今年3月她追尾了前车,保险公司查了她的接单记录,发现她3个月接了18单,拒赔2.8万元的维修费。
“我去投诉,保险公司说我签合同时默认了‘非营运’,现在改变用途没告知,责任在我。 ”
刘女士翻出和平台的协议,上面确实写着“顺风车属共享出行,不视为营运”,保险公司的条款里根本没提这点。
很多车主根本不知道“告知”这回事。 杭州的张师傅跑了2年顺风车,上周续保时才发现保单变了,“销售当初只说‘私家车都能保’,没人提顺风车要额外说。 ”
现在,广东多地车主群里流传着“生存指南”:要么彻底注销顺风车账号,只带亲戚朋友;要么把接单时间改到非高峰,路线绕远点显得“不顺路”;还有人花3000多买“营运险”,保费比原来贵了一倍。
有车主算了笔账:接顺风车一单赚30元,一个月接10单才300元,可一旦被查,保费涨5000元,“这买卖太亏了”。
所以最近两个月,广州、深圳的顺风车平台数据显示,日均接单量降了30%。
乘客也没好过。 上海的李小姐上周坐顺风车,司机追尾后说“保险公司不赔”,最后只能自己掏2000元修车。
“平台说‘司机个人责任’,可我明明付了钱,咋就成了‘黑车’? ”
法律界人士说,这类纠纷很难赢。 去年杭州有个案例,车主每月接6单顺风车,事故后起诉保险公司,法院认为“接单频率超过‘分摊成本’合理范围,车辆性质已改变”,最后车主败诉。
现在,路上的私家车里,不少人手机里还藏着顺风车APP,接单时会反复看时间,早7点前、晚8点后,路线尽量绕小区,就怕被保险公司“盯上”。
王先生最近把顺风车账号注销了,“不是不想赚那点钱,是怕哪天真出事了,连修车的钱都得自己扛。 ”
他翻出之前的接单记录,最远的一单是从佛山到东莞,全程80公里,“现在想想,这哪是顺风车,分明是自己找罪受。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