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比亚迪靠自己的船一路从中国跑到欧洲,一趟赚一亿,四次就能回本。这数据听着确实挺吓人的,是不是有人在忽悠还是咋的?我查资料,发现这个事儿其实没那么简单。
比亚迪用自己造的船,确实能省不少运输成本。船上能装7000台新能源车,单价20万,利润10%以上,折合下来每辆车能赚到2万多。你说这个利润,听着就肉嘛。逐车算过去,一艘船纯利润就差不多1.5亿,四次也是6亿。
但这个数字要打个折扣。你得考虑船的租金、燃料费、人力成本,还要考虑欧洲节点港口那些杂七杂八的杂费。业内人士告诉我,船的运营并不像数字那样光鲜。有可能是船只的折旧、保险、超载罚款,再加上市场波动,各种技术和政策限制,这一切都不能忽略。
再说,比亚迪自己造船,就意味着资产投入大,折旧快。根据财务报告,船只一般耗费7亿左右,按折旧一定年限算,看似回本快,但实际上,船的维护、升级也是持续花钱。
而且,四趟欧洲还算短时间,一年下来真能赚出6亿?我看了下行业报告,海运市场去年波动巨大,尤其是今年国际油价飙升,燃料成本上涨了30%。我不是说比亚迪就没有利润,但你要说回本快到这个程度,得加个保留。
更别说,这一切还得看订单的稳定性。比亚迪国际订单多还是少?他们的欧洲市场份额明显增长,但也只是其中一环。欧洲的政策变动随时可能让海运费发生变化。去年,玻璃港口罢工,导致运输堵塞,价格一下子飙升。
如果说这事儿可以简单一算,是不是就能死心塌地相信?我看未必。很多时候,利润只是表面数据,实际利润还得考虑市场的进入壁垒、竞争对手的策略,甚至包括国际局势。
这还不止,最近还有个新话题,小米、特斯拉什么的,也都在推新车,价格战打得激烈。用自己船运输,成本虽低,但国内外的竞争之激烈,让你觉得这真是“稳赚不赔”?
你要说比亚迪靠这船就能养活自己,未来还能多搞几艘新船,算得上是个新生意。但是现实是——国际航运市场有太多变数。这条路,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走得远。
我总觉得,不能光看表面数字。新能源车坏了、技术淘汰快,六年寿命没人陪跑。这船如果设备一过时,还能用多久?最后亏得还不是消费者和股东。
你说,这个算不算一种“胜利”还是一种“赌注”?真要说“稳赚不赔”,我觉得,得有点像看房子升值的盲目乐观。
这一连串的“自己造船赚一亿”,背后隐藏的,是不是潜藏着一场更大的变数?又或者,大家都只是在用数字遮掩不愿面对的风险。
难不成,未来你我开车,靠的还是那些“自己造”的运车船?问题是,你如果碰到突发情况,船沉了、油涨了,还是钱没挣到,谁来负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