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它就像一块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湖面,让所有关心电动汽车的人都开始重新思考一个老问题: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续航里程”,到底有多少是真的?
这件事的主角,是华为和赛力斯合作推出的问界M9。
它的出现,几乎是以一种“自曝家丑”的方式,把整个行业里一个大家心知肚明、却又秘而不宣的规则给摆到了台面上。
事情是这样的,当问界M9纯电版公布配置和数据时,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这款车搭载了一块容量高达100度的电池,这在目前的市场上绝对是第一梯队的“大电池包”了。
可是,它官方标注的CLTC续航里程,却只有620公里。
这一下子就让很多人看不懂了。
因为放眼望去,市场上其他品牌,同样用着100度左右电池的车型,宣传的续航里程动不动就是700公里起步,有些甚至敢于冲击800公里的大关。
这一对比,问界M9的数据就显得有些“拿不出手”了。
一时间,网络上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人说华为的技术是不是不行,电池管理系统效率太低;也有人觉得,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里,这么“老实”地标数据,是不是有点太不会做生意了。
然而,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问界方面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解释。
他们说,之所以续航标得相对保守,一个核心原因在于,他们的那套顶级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出厂时是默认全天候开启的。
这个解释一出来,懂行的人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分量。
这不仅仅是在解释一个数字,更是在挑战整个行业长期以来的一种“游戏规则”。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先弄明白一个基本概念:智能驾驶系统是需要消耗电能的,而且消耗量还不小。
一辆现代高端智能电动车,为了实现精准的环境感知,身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比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等。
这些硬件就像是汽车的“眼睛”和“耳朵”,它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工作,扫描和分析周围的路况信息,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
根据一些行业内的测算,一套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每小时的耗电量大约在2到4度电之间。
2到4度电是什么概念呢?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
一台我们家里常用的立式空调,制冷功率全开,一个小时的耗电量也就在1.5度左右。
也就是说,你的问界M9哪怕是静静地停在车位上,为了保持那套智能系统的时刻待命,它内部的“大脑”和“感官”就在以堪比两台空调同时工作的功耗在运行。
这些消耗掉的电量,如果换算成续航里程,轻轻松松就是几十公里。
现在,那“凭空消失”的续航里程,是不是就找到去处了?
问界或者说华为的选择,是一种基于安全优先的逻辑。
他们认为,智能驾驶的意义就在于提供全方位的安全冗余,它必须是时刻准备着的,而不是一个需要用户在想起时才手动打开的功能。
想象一下,一个突发的“鬼探头”或者一次高速上的紧急避险,系统的反应速度可能就在毫秒之间,根本没有给你手动开启的时间。
因此,他们宁愿在宣传册上让续航数字看起来不那么“亮眼”,也要把这部分为了安全而产生的能耗,诚实地计算在内,提前告诉消费者。
看懂了问界的做法,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其他一些车企为了追求漂亮的续航数字,都用了哪些“优化手段”。
最常见的一招,就是在轮胎上做文章。
很多标榜超长续航的车型,会选用一种叫做“低滚动阻力”的轮胎。
这种轮胎通常比较窄,胎面也比较硬,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小,摩擦力自然也就小,车子跑起来会更“省力”,续航数据自然也就上去了。
但这就像是给汽车穿上了一双硬底的溜冰鞋,虽然滑得快,但抓地力却打了折扣。
尤其是在下雨天或者需要紧急刹车的时候,抓地力的不足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
而问界M9呢,它反其道而行,用的是255毫米的宽胎,这种规格通常在高性能车上才能看到,为的就是提供更好的抓地力和操控稳定性。
这背后,同样是一种为了真实驾驶体验和安全,而牺牲部分纸面数据的取舍。
除了轮胎,更大的“猫腻”藏在续航测试标准里。
目前我们国内主要采用的是CLTC(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测试标准。
这个标准是在实验室的台架上,模拟特定的一套驾驶流程来测算续航的。
它的特点是测试环境非常理想化,比如环境温度适宜、没有风阻、加减速过程平缓、车上的空调等大功率电器默认关闭。
很多车企的车辆控制系统非常“聪明”,它能识别出车辆正在进行CLTC测试,从而进入一种特殊的“考试模式”,把能量回收调到最强,把所有不必要的能耗降到最低,全力以赴去跑出一个好成绩。
这就导致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实验室里测出来的CLTC续航,和我们普通人日常开车的实际续航,差距非常大。
之前就有媒体和车主做过大量实测,很多电动车在城市里正常开,尤其是在夏天开着空调、冬天开着暖风的情况下,实际续航里程能达到官方宣传的七折,就已经算是表现不错的了。
有位车主分享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他开着一辆标称续航很高的车,在市区里正常行驶,开了五个小时空调,结果只跑了224公里,续航达成率惨不忍睹。
这种巨大的落差,正是续航焦虑最主要的来源。
消费者看着宣传单上的美好数字下了单,结果一开起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心里自然会产生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所以,当问界M9带着它那套默认开启、硬件拉满的智能驾驶系统,以及更注重性能的宽胎,给出一个相对“保守”的620公里续航时,它实际上是在尝试打破这种“信息差”。
它告诉消费者:我这个数字,是在保证了顶级安全、顶级操控和顶级智能体验的前提下,一个更加接近你真实用车场景的数字。
你买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电池,而是一整套完整的、不打折扣的高品质出行体验。
市场的反应也印证了这一点。
问界M9虽然起售价接近三十六万,定位高端,但上市后订单量迅速攀升,据说一小时就突破了两万台。
这说明,现在的消费者已经越来越成熟和理性了。
大家不再是单纯地被一个虚高的数字所吸引,而是更加看重产品背后的技术实力、安全理念和企业是否诚实。
人们用自己的钱包,为问界这种敢于说真话、坚持做实事儿的态度投了票。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中国制造业的进步和自信,我们已经有底气不再依赖那些营销套路,而是靠实打实的产品力去赢得用户的尊重和信赖。
总而言之,问界M9的续航风波,不仅仅是一款新车的营销事件,它更像是一个契机,促使整个行业和所有消费者去正视电动汽车续航虚标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它让我们明白,一个简单的续航数字背后,可能隐藏着车企完全不同的造车理念和价值观。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更加坦诚地与消费者沟通,提供更多维度的续航参考数据,比如像欧洲的WLTC标准,或者直接公布在不同工况下(如市区、高速、开空调等)的实测数据。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除用户的续航焦虑,让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更加健康和透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