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大事儿,传得沸沸扬扬,让不少一直关注国产车的朋友们心里头五味杂陈,但更多的是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事情是这样的,据说咱们的邻居日本,那边有家挺专业的机构,闲着没事儿,就弄了辆咱们国家引以为傲的红旗H9,打算给它来个彻头彻尾的大拆解。
这帮日本工程师,在汽车制造上是出了名的严谨和挑剔,他们拆车的目的,说白了,就是想看看这台被我们寄予厚望的国产豪华车,到底有几斤几两,是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尤其想在最核心的发动机部分找点茬儿。
可结果呢?
据说当他们把发动机一层层剥开,看清楚里面的门道之后,现场所有人都愣住了,气氛一度相当尴尬。
这事儿就像一颗重磅炸弹,一下子炸醒了很多人还停留在十年前的老观念:总觉得国产车的“心脏”不行,技术上跟国外差着一大截。
现在看来,这个想法,真得更新换代了。
咱们就从这台让日本同行都沉默的发动机说起。
这台装在红旗H9上的2.0T发动机,有个挺专业的代号,叫CA4GC20TD-32。
这可不是什么从国外买来的技术,而是地地道道由一汽集团自己研发出来的成果。
当日本工程师把零件一个个摆开,用精密的仪器去测量和分析时,发现这台发动机的技术指标扎实得有点吓人。
咱们说两个普通人也能听懂的关键数据。
第一个,叫“缸内直喷压力”。
这台发动机的喷油压力达到了350巴。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您可以想象一下咱们家用的洗车水枪,压力越大,喷出来的水雾就越细,能把车上的泥土冲得越干净。
发动机也是一个道理,350巴的超高压力,能把汽油喷进气缸里的时候,瞬间雾化成极其细微的油滴,像一团薄雾一样,这样就能和空气混合得特别均匀。
混合得越好,烧起来就越充分,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动力更猛,油耗更低,排出来的废气也更干净。
要知道,350巴这个水平,在国际上绝对是第一梯队的技术,像宝马、大众这些顶尖的汽车巨头,在他们最新一代的发动机上,用的也就是这个标准。
红旗能做到这一点,说明咱们在发动机最核心的燃烧技术上,已经跟上了世界的脚步,不再是那个跟在后面跑的学生了。
第二个数据,更是让所有内燃机工程师都梦寐以求的,叫做“热效率”。
这台红旗发动机的热效率,做到了39%。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但解释起来很简单。
就是说,你加了100块钱的汽油,发动机烧掉之后,有多少能量真正变成了推动车轮前进的动力。
这台发动机能把39%的燃料能量转化成动力,剩下的61%就以热量的形式散发掉了。
您可千万别小看这39%,在纯汽油发动机的世界里,这绝对是优等生的成绩。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普通发动机的热效率能有个35%就算不错了,能突破37%的都敢拿出来大肆宣传。
以节油技术闻名全球的丰田,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研发出来的发动机,热效率也就是在40%到41%之间徘徊。
一汽能拿出39%这个成绩单,证明咱们的发动机不光是“能用”,而且已经达到了“好用”和“高效”的水平,这背后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是实打实的。
当然,如果仅仅是一汽红旗取得了突破,那可能还只是个例。
但事实是,放眼整个中国汽车行业,这种进步是普遍性的,是整个产业集体发力的结果。
你看看吉利汽车,他们搞出来的“雷神动力”混合动力系统,里面那台专门为混动设计的发动机,热效率已经冲到了惊人的43.32%,这个数字曾经一度是全世界量产混动发动机里的最高纪录。
还有以技术研发著称的“理工男”奇瑞,他们的鲲鹏动力系统,最新的发动机热效率更是达到了44.5%,再一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工程师们在材料科学、摩擦学、燃烧控制等无数个我们看不见的领域里,一点一滴啃下来的硬骨头。
所以说,日本同行的那次震惊,不仅仅是针对一台红旗H9,更是对整个中国汽车工业飞速进步的后知后觉。
更有意思的是,发动机技术的突破还只是冰山一角。
前阵子,日本一家非常权威的经济媒体《日经新闻》,也干了件类似的事,他们自己掏钱买了一台现在火得不得了的比亚迪海豹,然后组织了一帮顶尖专家,进行了堪称“地毯式”的拆解分析。
他们得出的结论,比发动机的故事更让人深思。
他们发现,中国车企,尤其是像比亚迪这样的新能源领头羊,最让人感到“可怕”的,并不是某一个零件的技术有多么顶尖,而是一种极致的整合能力和对成本的控制能力。
举个例子,在控制汽车智能驾驶和娱乐系统的核心部件上,传统的国际大厂,比如奔驰宝马,通常会向博世、大陆这样的顶级供应商采购专门开发的、价格极其昂贵的“车规级”芯片和一整套解决方案。
这样做的好处是稳定可靠,但缺点就是成本太高。
而比亚迪是怎么玩的呢?
他们大量地使用消费电子领域的通用芯片,这些芯片性能很强,但价格可能只有专用芯片的几分之一。
然后,比亚迪依靠自己强大的软件开发团队和系统设计能力,硬是把这些“便宜货”整合在一起,通过优秀的软件算法和系统架构,实现了不输给、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那些昂贵方案的功能和稳定性。
这种玩法,在那些习惯了在成熟供应链体系里做选择题的日本车企看来,简直是“不讲武德”,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
他们想学也学不来,因为这背后需要的是从底层软件到硬件架构的全面自研能力,这是一种全新的造车理念。
当然,咱们也得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乐观。
要说中国汽车已经全面超越了奔驰、宝马、奥迪这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师傅,那还为时过早。
人家的底蕴,体现在很多细节里。
比如,同样一块钢板,人家的材料配方可能经过了几十年的验证,在耐用性和安全性上有着更深厚的积累;一台变速箱和发动机的匹配,那种丝滑顺畅、心领神会的换挡感觉,是无数工程师几代人调校出来的艺术品;还有底盘的调校功力,在高速过弯时给你的那种稳如泰山的信心,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追上的。
我们的国产车,在长期的可靠性口碑上,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积累和证明自己。
但是,向好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
就在大家都觉得大排量内燃机已经穷途末路的时候,一汽红旗却反其道而行之,投入巨资研发出了一台全新的V12双涡轮增压发动机,用在了新款的红旗L5上。
这台能爆发出760多马力的“性能猛兽”,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仅仅是一台发动机那么简单了。
它更像是一种姿态,一种工业实力的宣示。
它在告诉全世界:别以为我们只会玩新能源,在传统燃油车最顶级的技术殿堂里,我们不仅有入场券,而且有能力坐到贵宾席。
这背后,是一种敢于在任何技术赛道上和全球顶尖高手掰手腕的底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