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家用车市场的常青树,日产这些年的日子过得有点五味杂陈。
想当年轩逸常年霸占轿车销量榜前三,天籁稳坐中型车第一梯队,随便走进个4S店都能闻到新车皮革的味道。
可如今走在街头,新能源车流里很难见到日产的身影,就连曾经加价提车的天籁,现在终端优惠都快跌破厂家底线。
这种变化不是偶然——当自主品牌集体冲高,新势力们带着激光雷达和800V快充横冲直撞时,合资品牌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最近日产甩出的王炸是N7,这款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车的定价直接惊掉下巴。
11.99万起售的价格,让不少人以为自己看错了小数点。
要知道这车车长接近4米9,轴距2米9,比天籁还大一圈。
放在两年前,这种尺寸的合资纯电车怎么也得卖到二十好几万。
但今时不同往日,比亚迪汉EV起价20万出头,小鹏P7i压着25万关口,N7这个定价更像是市场倒逼下的破釜沉舟。
外观设计倒是没走日产的老路。
封闭式格栅配上贯穿式灯带,分体大灯组上沿的日行灯弯成数字7的形状,乍看有点保时捷Taycan那味儿。
不过仔细琢磨,贯穿尾灯和隐藏门把手这些元素,和深蓝SL03、零跑C01等国产车如出一辙。
最让人玩味的是前脸造型,有人说像eπ007,但笔者在4S店实车体验时发现,这个前脸在车流中辨识度其实一般,远不如隔壁极氪001的猎装造型抓眼球。
坐进车内最直观的感受是"熟悉的配方"。中控台布局和轩逸差别不大,15.6英寸竖屏取代了老迈的机械按键,但UI设计和操作逻辑还是能看出移植自燃油车系统的痕迹。方向盘换成了平底式,但握感偏细,对于手大的驾驶者不太友好。座椅倒是延续了日产传统强项,官方说用了49个传感器和19个气囊,实际体验确实够软乎,第二排跷二郎腿毫无压力。不过车顶没配遮阳帘这点挺败笔,夏天太阳直晒时,真皮座椅能煎熟鸡蛋。
动力参数看着不寒碜,入门版160kW电机能输出218匹马力,540km续航版本CLTC工况下能跑540公里。但拆开看细节问题就来了:电池来自欣旺达,这个厂商给五菱宏光MINI EV供货比较多,和宁德时代、比亚迪刀片电池比起来,低温衰减和循环寿命确实存在差距。更让人纠结的是质保政策,首任车主终身质保,但换车主就缩水成8年16万公里,比起蔚来的终身免费换电,这波操作属实不够大气。
智能驾驶系统是另一个争议点。高配版搭载的L2+辅助驾驶用的是momenta方案,高速领航NOA能实现自动变道超车,但相比华为ADS和小鹏XNGP,这套系统在复杂路口的处理明显保守。实测中遇到加塞车辆时,刹车力度忽轻忽重,自动进出匝道时变道时机选择也偏怂。更关键的是,这个功能要等到明年二季度才OTA开通,现在买到的算是期货。
说到驾驶感受,日产工程师显然还在拿捏燃油车用户的脾气。底盘调校偏舒适取向,过减速带时后悬的弹跳抑制得不错,但高速过弯侧倾明显。转向手感刻意保留了机械感,虚位比新势力车型大,好处是新手容易掌控,坏处是停车入库时得多打半圈方向。这种保守策略有好有坏,至少让习惯油车的用户过渡起来不痛苦,但面对特斯拉Model 3这种指哪打哪的选手,操控乐趣确实差了点。
现在说结论前得算笔经济账。以540km中配为例,落地价大概14万出头,和比亚迪海豹荣耀版(14.98万起)比,空间更大配置更豪华,但品牌溢价和保值率是硬伤。如果家里有充电条件,日常通勤用的话,这个价格确实能买到合资品牌的体面。但要是考虑长期使用成本,宁德时代的电池衰减曲线更平缓,后期二手残值肯定比欣旺达版本高。
最近在论坛看到不少准买家在纠结要不要等。客观说,N7现在确实存在两个隐患:一是OTA升级进度,二是市场反馈空白。建议持币观望的朋友重点关注两点:首先看首批车主对电池耐久性的反馈,特别是北方冬季续航缩水情况;其次观察三个月内终端是否有降价动作,如果月销能冲到3000台以上,价格体系基本就稳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十年前日产打出的"技术日产"口号,如今在新能源赛道,日产显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N7的出现既是自救,也是合资品牌转型的一个缩影——用传统造车经验打差异化,但面对中国品牌的全方位碾压,这种错位竞争还能持续多久?各位看官老爷要是有不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如果是你,会为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情怀买单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