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这边,去年年底还记得,某个周末我去买车,销售刚把车挡在侧面一个角落,跟我说:这款老国标还能卖几个月。当时我心想:也就是个电动两轮,颜色还挺亮,看着还行。没想到,真的不用多久,变成了停产通知。十二月一号,国家政策一出,整个行业都像炸了锅。
这事情说白了,就是一场大整顿。比如你们知道吗?全国范围内,老国标车要彻底退出市场。卖车的也在拼命甩货,价格比年前便宜个三五百,毕竟是车企的库存压力,可别光被价格吸引,否则迟早买的车连不上牌都难。
其实要注意,不光是新车不让买,很多人还忽略了临牌车也快被清理出市场了。有个朋友干脆跟我说,他去年在海南用临牌,结果没想到今年能不能再用都成问题。海南那边开始回收临时牌照,路上跑的人都变成黑车了,有点像搬运故事,谁能想到临牌会变成非法车辆。南京虽然说明年一月才执行,但这两个月开始查,是真的开始盯了。而且有趣的是,有人买了电动摩托,结果被认当临牌车,惹得一身汗。
说到这里,我得插一句:你们翻看过自己当初买车的发票和车辆登记证没有?仔细找找,看自己车是不是符合新标准,别到时候被扣了还发现我就是个普通骑士都解释不清。
我明白,大家心里都琢磨着:要不要直接买新车,还是继续用旧车,改改装装的。其实我也在折腾:旧车我翻了翻,发现很多升级其实也挺烦人的,比如遮阳伞、换个大灯,都是为了多点方便。有人说:那不就是为了炫耀?我倒觉得,很多时候,是真实需求在作祟。
有个细节我得说一下:江苏和浙江地区那边已经开始用摄像头配合AI识别违规行为。你敢装个雨棚,第二次就会被扣车,第三次就会记入个人信用。这破规矩让我觉得,真是严得合理,严得让人哭笑不得。我有个朋友就因为装个雨棚,被扣了车钱白白浪费。真想问问,这样的管控,是不是太极端了点?但这也是政策的出发点——防止改装违规,确保交通安全。
实际上,这些新国标车在日常使用中的确不够友好。比如速度限制在每小时25公里,基本就像穿梭在涂鸦街,想跑远点都不行。电池容量是不是偏小?我估算一下,通常电动轻便车续航也就五六十公里,远距离基本不救。这就让我猜了个没细想过的,是不是因为设计初衷只考虑市区内短途使用,远距离出行没考虑到?或者,是不是很多厂商也没多花心思,想省点成本?
这样的政策,也会导致不少人拼命改装增加实用性。改装车不光是为炫,很多人本来只是希望能多点续航或者快点到站,毕竟,城市交通堵堵堵,车速这么有限,次次限速都气得牙痒痒。有人说:要不,咱们直接买快一点?但起码得考驾照,买保险,贵出一大截。价格起码四千元起,跟传统电动车比,身价还真涨了。
我还特意在整理思路的时候翻了翻个人的相册,看到去年买车时的照片——当时选车就很随性,就是觉得好看,性价比还可以。结果,现在才知道,所谓好看的车,可能很快就要被限制甚至限制好几年。对比一些同价位或者同类产品,实际上差距挺大的,比如起步价相差一百块的电动车,续航、速度差不少,使用感受要差出不少。
这一切都让我每天都在想:这政策是不是太快了点?或者,是不是执行得太硬了?像北京、上海,临牌车都直接禁止上路;但我知道,有些小城市还在磨磨蹭蹭,就是不让临牌的车停。从某些角度看,这种差异执行真的让人头大。有次我去外省出差,到杭州开车,结果被查得不轻。加上去年江苏最低明令禁用临牌,今年还在查外地车,我就真是心累。
所以,建议车主们,不妨先在本地交警公众号里查一查自己车的状态。输入车架号,确保自己不是违规者。我在试着推断:有不少人买车其实都想省事,但都被政策夹得紧紧的。还是不冒险为佳,免得被罚款,或者更严重的处罚。
很多朋友都在犹豫:要不要再坚持用一段老旧的车,还是换个新款的?但实际上,很多底层的问题都很现实。新国标虽好,但未免太限制了普通人的用车需求。我们都不是真的不守规矩,只是觉得这个规则执行得,有点逼人太快了。
而且,我自己也思考:是不是这个政策,未来会不会再调整?或者,是不是每个城市的政策都要统一起来?你们怎么想?我倒是觉得,未来的路上,这个监管还会不会变得更严?或者,是不是会有某个折中的办法,让我们这些普通用户,能用得更顺心?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不说答案,但我想问一句——你们有没有觉得,自己用车的无奈,其实也是各种政策箭在弦上之下的必然?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